•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他缔造了上海滩百年传奇

发布时间:2019-01-2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不论在任何年代,始终保有家国情怀,都是一位民族企业家应有的品格。

他缔造了上海滩百年传奇

  不论在任何年代,始终保有家国情怀,都是一位民族企业家应有的品格。

  作者丨叶姝显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清末民初,风云诡谲,一位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逆袭十里洋场。

  清末民初,风云诡谲,一位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逆袭十里洋场。

  可载入中国商界史册的一次营销

  一百多年前的清末,让女性、特别是自家太太在公开商业场合抛头露面、站台吆喝,绝对是敢冒天下大不韪的一件事。

  1900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3月的一天,坐落在香港皇后大道172号的先施百货化妆品柜台里,破天荒出现了三位女店员。

  她们如数家珍地向顾客们推销欧洲的香水和化妆品,举止大方、应对得体。不多时,百货商店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三位女店员中,有一位叫霍庆堂,正是先施百货的老板娘;另两位是她的小姑子。

  一时间,“姑嫂卖货”的惊天大新闻传遍全港。

  两个月前的1900年1月8日,作为中国第一家华资百货商店,先施百货在香港开张,创始人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归国华侨马应彪。第一个月颇有亏损。

  为了吸引客户,马应彪决定打破中国只用男店员销售货品的传统,大胆启用女营业员。招聘广告在香港投放了快一个月,却无人问津。

  于是,他用了“太太营销”这招险棋。

  一个月后,公司扭亏为盈。

  “老板娘出马”不易学,但“聘用女店员”这一招,后来悉数被先施百货在香港的对手连卡佛国际百货和上海永安百货学到了手。

  永安百货还青出于蓝胜于蓝,打造出了上世纪30年代名冠上海滩的“康克令”小姐。

  “康克令”小姐梳着时髦的盘发、身着旗袍、别着一枚精致的胸针,略懂英文。因此,永安商店底层的美国康克令牌钢笔专柜总是一派火爆场景。

  1936年,《大公报》名记徐铸成在永安花了四块大洋买了支康克令笔后,由衷赞叹:“果然明眸皓齿,不负众望。”

  27岁垄断悉尼蔬果市场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在西北,清政府失掉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在东南中国,年仅17岁的马应彪告别母亲,踏上了前往悉尼港的轮船。此行他除了海外谋生,还有一个目的是寻父。

  十年前,为了生计,他的父亲决定以被“卖猪仔”的形式(以做一段时间的免费苦力代付船费和中介费)去澳洲挖金矿。

  寻父之路并不顺利,久寻无果。但此行让马应彪发掘和展露了自己的商业天赋。

  到澳洲后,他意识到淘金业已经式微,若想赚钱,得另辟蹊径。

  他看中了果蔬业。

  通过给当地菜场老板当免费助手,马应彪学会了英文以及如何运作菜场。此后凭借英语优势,他克服了其他同胞种好蔬菜却卖不出去、或售价远低于当地人的难题。

  慢慢地,当地华人菜农全都委托他代为销售。于是马应彪决定不再种菜,而是在悉尼的市场租了一个铺位,专心卖菜。

  他一直相信,当自己足够优秀和有名时,还在澳洲的父亲就会找到自己。

  几年后,他逐渐合并其它小公司,成立了“永生”水果公司。接着,他又从悉尼繁忙的港口得到启发,大胆地把老家以及附近国家的水果从万里之外运到悉尼销售,特别主打斐济的香蕉和中国的特产,大受欢迎。

  当大多数华人因淘金热慢慢褪去而面临重新择业的难题时,马应彪已先走一步,几乎垄断了悉尼的所有果蔬市场。最辉煌时,“永生”公司在香港——悉尼国际航线上拥有6艘海船。而这时,他不过27岁。

  也正如他所愿,当自己的成功创业史被当地华人报纸广泛报道后,远在偏僻矿区的父亲拿着报纸找到了他。

  十多年的海外漂泊中,马应彪心里无时不刻牵挂着中国故土。如今父子相聚,加之澳洲华商经商环境不稳定,他决定回国创业。

  马应彪选择先到香港,寻找商机。这次他在零售业百货商店中,发现了机会。

  现代意义上的“百货商店”,作为一种大规模零售综合体,在19世纪后半期由英国人首创。同一时期的中国商铺,大多还是小作坊式的杂货摊,货品杂乱,售价随意。

  凭着在澳洲的生活和经商经验,马应彪打算开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百货,确立新的商场范式。

  于是,就有了开篇那一幕。

  在香港大获成功的马应彪,不想只卖洋货,于是又开始琢磨做自己的实业品牌。

  他曾开办玻璃厂、饼干糖果厂、木箱厂、化妆品厂等。连蒸汽电船、铁器皮革,他都曾有所涉足,意在宣扬国货、与美英日货抗衡。这或可称为中国商业平台创建“自有品牌”的最早案例之一。

  在香港小试身手的马应彪还不知道,彼时他在中国南方的创业成功,还只是成功的序章。而他的人生高峰,将在17年后纸醉金迷的上海滩徐徐展开。

  响应实业救国,进军上海滩

  1912年南北议和后,孙中山先生积极推动华侨资本聚集上海,发展民族工商业。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同年10月,中华书局在上海创办月刊《中华实业界》,向全社会倡导“实业救国”。

  当时的世界战局,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给了怀抱着“实业救国”理想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八年的“黄金时代”。

  20世纪初,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但上海百货业,却被四家英资公司雄霸,分别是福利百货(Hall & Haltz)、惠罗百货(Whiteaway,Laidlaw & Co. Ltd.)、太兴公司(Lane,Crawford & Co. Ltd.)和汇司公司(Weeks & Co. Ltd.)。四家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在沪外国人和中国名流,普通的中国百姓都不敢入内。

  多年来,在香港和广州都已打稳根基的马应彪,一直都在考虑何时北上。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到一个月,马应彪就空降上海,实地考察。“实业救国”的号召以及历史性机遇,让他觉得时机已到。

  铺设了铁藜木的南京路两侧,皆为中国人开设的商铺。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和购物体验根本不能与不远处的英资百货公司相比。

  马应彪早已看到在上海开设中资百货的巨大市场,也对上海滩被英资百货占据非常不满。

  “非急设立大公司,殊不足与之抗衡”。

  1917年风云诡谲。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他缔造了上海滩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