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与历史的内在贯通中讲好中国故事 《改变中国人的十四个观
发布时间:2019-01-1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新网上海新闻1月10日电(邱卫东)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丛书出版座谈会上,23种43本书精彩亮相,体现了上海学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服务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使命感、责任感;其中就有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等所著《改变中国人的十四个观念:改革开放40年经济哲学范畴诠释》。
该书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费、货币、欲望、财富等十四个关联中国人心智发展的观念的经济哲学解读,诠释历史转折的关键过程,叙说中国现代性发育、发展的精彩故事。具体来看,
第一,该著作集中呈现了现代社会发生发育中必将面临的始基性问题。作者精准地抓取了与现代中国社会发生发育本质关联的14大关键词,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货币、资本、金融、财富、欲望、个人、自然、创新、消费、发展、正义、劳动、法,并对其基本历史内涵给予了经济哲学的反思。可以说,这一对现代性发生发育过程中根本性关键性问题的总体性把握,无疑为世人反思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脚手架。
第二,该著作始终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澄明当代中国的演进历程。对所涉及的14个观念,该书无一例外地都做到了在全面分析把握作为推动其现实演进的质料因和动力因的基础上,有效地将这些质料因和动力因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任务以及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人们在其中具有的相应认知及其变迁等关键性变量,都有机地整合到进了作为现代性特殊性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来。
以资本观念为例,在澄明马克思主义资本观念的基本内涵后,著者同样结合现当代中国的现实进程,明确指出1949年-1978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确证与对资本理解的矛盾期和摇摆期,1978-1992年则是发展道路的自我反思和对资本重新理解时期,1992年-2012年则在“批判”与“建构”的过程中明晰了对“私有资本”和“公有资本”的定位,自2012年以来,整个社会关于在深化改革中日益形成了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的历史自觉.... 可以说,文中在每一关键词上采取的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范式,帮助我们在逻辑与历史的双重维度中对现当代中国的发生发育给予了最为深刻的理论透视和哲学反思。相应的,当代中国的发展因为被注入了哲学与历史的双重反思而显得更为充盈。
第三,该著作始终以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范导性原则。众观全书,作者始终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内在要求为基准,以这一政治经济学中必然包含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领导本国人民在全球范围克服资本扩张悖论、追求经济正义进而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要求,来整体而又全面地审视作为现代性质料因和动力因的这十四个关键词,其是如何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实践,同时又是如何按照这一政治经济的内在要求不断调整自身样态,克服自身弊端,从而在做到秉承社会主义价值观灵魂、直面不同时代挑战、形成新思想引领伟大实践的历史发展闭环中,不断趋向于实现“以人民为本”而非“以资本为本”的价值诉求的。
也正因为如此,著者将改变中国人的这十四个观念的落脚点,无一例外地都放置在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样态上来反思和展望。并以此表明,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历史改革开放甬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范导性原则必将在上述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的碰撞调适融合中,成为更为坚实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深入的现实性存在。其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必将也会为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该著作在讲好改革开放40年中的这十四个经济哲学范畴故事的上述叙述方式,对在新时代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启示,首先,尽管追求历史进步是人类的秉性,但历史进步的实现并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其关键取决于人力的自觉合理安排与否。因此,必须时刻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总体视野下去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其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14个重要观念的现实进程证明,在探寻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结合不同时代的要求勇于自我反思、善于自我否定、敢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党性与人民性、党性与先进性、党性与时代性高度一致的过程中推动历史进步。再次,在经济全球化日益走向深入的今天,人类的生存秉性和经济交往行为已发生深刻变化,由资本总体境遇而来的诸多“二律背反”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整个世界仍然期待着更新且更有效的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整合。我们仍然还只是行进在需要不断克服化解矛盾挑战从而实现更美好生活的征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