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双城经济圈的美学论④——人文:感受与品味

发布时间:2021-12-1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第四节 人文:感受与品味

一、川渝性格的“张弛之美”——淡然的江湖与田园

(一)外放的风骨与内敛之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渝两地的人们汲取巴山蜀水之神韵,在人文性格中有“山姿水态”,并没有完全受儒家思想同化。《汉书》载四川“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华阳国志》载四川“俗好文刻,少儒学,多朴野,盖天性也。”四川历来是割据之地,“治”“乱”交替频繁,频频被提起的“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野性骄狂之美。在治乱频仍的大气候下,巴蜀人较少受儒家思想的约束,野性未泯,多数恃才傲物,骄顽难驯,自由自在,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另类文人”。著名的有唐代的诗人司马相如、李白等。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司马相如的 “琴挑寡妇”、“窃妻私奔”、“当垆涤器”一身胆气,哪里是正统儒生,分明不屈于世俗礼教。后人称为“诗仙”、“酒仙”的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多的是豪放自由、率性任情的江湖性情。二十四岁便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的诗词风格向来都是潇洒飘逸,豪迈奔放。在《与杨元素》里:“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惟温是随。所随不同,其为随一也。老弟与温相知至深,始终无间,然多不随耳。”性格率真表露无遗。

思变进取之美。古往今来,作为移民大集合的四川,各种文化交相融合,到近现代以来,又有著名文人,如巴金、郭沫若……四川自古便才子名人辈出,个个都有着独特个性与风格,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思想自由不拘,敢说、敢做。僻居内陆腹地的四川人,穷则思变,愈是闭塞便愈思开通,愈想打开眼界。因此,四川人也在这种开拓进取的状态下,敢作敢为,以致在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上,开创了许多“敢为天下先”的典范。四川保路运动“引起中华革命先”,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高度评价四川人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历史功绩,他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要迟一年半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这里走出了世纪伟人邓小平、“永远的红司令”朱德、“军神”刘伯承、元帅陈毅等一大批功勋卓著的革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四川大地上的“先天下而为”的大事更是层出不穷。在农村改革方面,1980年4月,四川广汉向阳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大无畏的胆识和勇气,第一个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正式挂起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向阳人率先恢复乡村建制的创举,在全国农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以此为开端的经济体制改革,被正式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载入了新中国的光辉史册,向阳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第一乡”的美称。在城市改革方面,四川曾经有企业改革发轫之作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还有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蜀都股份”于1980年12月诞生……

刚柔并济之美。四川走出去的历史名人、伟人,都是大胆而自信、乐观直率,四川人骨子里就流着这么一股热情、奔放的血液。关于道教的发源地,众说纷沓,有说道教发源于青城山,也有说发源于大邑鹤鸣山,或说策源于瓦屋山,不过,终归发源于四川境内。西汉张道陵创教以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奉《道德经》、《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有文字记载的佛教传人四川的年代是公元365年的东晋哀帝兴宁三年。一位叫法和的僧人从中原来到四川,稍后又有昙翼和慧持入蜀。佛教在四川有过唐宋、明末清初两个兴盛时期,尤其清代的康、雍、乾三代,对峨眉山、昭觉寺、文殊院等著名丛林多有赖赐。佛教讲究戒除贪、嗔、痴,少了这三毒,人心清净。二者看似不同,却又有相通之处,道教强调命,而佛教强调性。“命”可指是养身,“性”则指指心性,合起来可看作是修身养性。两大宗教对自古长期以来对四川人的文化品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川人的身上同样带有温婉、柔和的一面。从这样的文化性格才能理解四川独有的袍哥文化,讲究轻死重义,“袍哥人家,不能拉稀摆带”,要活得英雄,死得慷慨,不要被别人看轻。当然,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小圈子里搞“袍哥文化”,或类似的“圈子文化”、“码头文化”,都是需要警惕和革去的。刚柔并济川女当为样板,不管有多少种泼辣,总透出几分温柔、几分妩媚,所以心甘情愿的“耙耳朵”盛行。川人的柔还特别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态度上。农业文明的优越,养出川人悠闲的生活品位。四川人好侃,因此,茶馆兴隆;也好骂,骂人的本事绝对风味独特,麻辣而悠扬。

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川渝双重的文化品格,但并非说彼此矛盾,这也是四川和重庆人性格给人五彩斑斓印象的原因之一,也是两地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独特文化。当代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就曾写道,“从三峡出发的人,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击,都有点叛逆性,而且叛逆得瑰丽而惊人。”

(二)重塑幸福生活的美学观

19世纪的法国旅行家古德尔孟将成都誉为“东方的巴黎”;上世纪初,美国人约瑟夫•比奇在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将四川这个“中国西部”称之为“东方的伊甸园”。“天府之国”是农耕文明时代上帝赐予四川人的礼物,其物产富饶、山川秀丽,有人形容关起门来也能在里面生活几十个世纪。在中国,可以说它是一个被放大了的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三)“少不入川”是担心承受不了“美”的围猎

乐不思蜀的典故源远流长,反衬出蜀地“为乐”的难以替代。

优越的物质条件,繁荣的商业经济使四川人有时间、有资本来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四川人悠闲的生活方式也养成了川人生活节奏缓慢,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安于休闲享乐的人生态度。所以,四川在过去常常被人视为诱人的“安乐窝”。贾平凹在《入川小记》中说:“我的家乡有句俗语:少不入川。少不入者,则四川天府之国,山光、水色、物产、人情,美而诱惑,一去便不复归也。此话流传甚广,我小的时候就记在心里。”

这句“少不入川”的话,是作为对尚未成年的陕西人的忠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于是历史上也就有了“少不入川,老不出川”的说法:天府之国实乃温柔之乡,好吃好喝好山好水之外还外加美女如云。少不入川说明生活幸福指数高。少年当胸怀天下,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于斯,乐不思归,则一生平淡,难成大事。年老的时候不要出川,其他的地方不会有四川这么悠闲。在这里,看破了世间之事,洞晓了人生真谛后,可以于此安享晚年,利用后半身的时光,弥补少年的艰辛,磨去红尘里的凡俗气息。然而,四川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缺乏价值强势输出的机缘,而历史上又对四川人生活的误会多于对真实的了解,于是,关于四川人的生活方式就这样永无休止地争论着。争论即是美的不同价值评判。

(四)“人间烟火”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双城经济圈的美学论④——人文:感受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