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厨师日】“气象大厨”造就的那些美味
发布时间:2021-08-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当我们享用美食,口舌生香之时,难免会联想到制作这让人垂涎欲滴美食的大厨。“气象大厨”风云变幻造就了许多美味:气象因子创造新的美味;气候条件制约食材分布;美味有多美要看温度;温差导致“食差”。今天(10月20日)是世界厨师日,和小编一起去品尝“气象大厨”造就的美味吧!
哪些“气象大厨”影响美味?
温度
降雨
光照
温差
“气象大厨”如何造就美味
“气象大厨”通过影响食材的分布、生长、制作、转换、储藏等每一个环节造就美味。
“气象大厨”的美味推荐
甜
美食举例:八宝饭、醪糟、蜂糕、云片糕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同时,南方的气候炎热,能量消耗多,需要食取甜食来补充体内糖分。
辣
美食举例:火锅、水煮鱼、香辣虾、口水鸡
四川、湖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当地居民都喜欢吃辣椒。上述地区四季特别是冬季比较阴冷潮湿,吃辣椒又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欢的麻(花椒)面也有同样功效,常常一碗面,一头汗。
鲜
美食举例:海鲜
沿海省份特别是东南沿海毗邻丰富资源的大海,食用海鲜的条件便利,同时温度较其他地区高,喜欢清淡,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海鲜自然就是首选。
酸
美食举例:陈醋
山西人、陕西人喜欢吃醋。陕西、山西两省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十分干燥,而食醋正好滋润身体可以改变口干口淡的感觉。
腊
美食举例:腊肠、腊鱼、腊味合蒸
“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腊味是过年必备的年货。由于华南地区潮湿温暖,每年农历十一月到十二月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且干燥,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适合风干制腊味,因此得名。
腊肉制作的步骤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最关键的一环——辅料配制,需要根据气温、湿度而定。在气温12℃以下、相对湿度70%左右的环境中,比较适宜进行辅料配制。如果气温高于15℃,食盐加少了易变质,加多了则会味道太咸。腌制则是将盐等佐料擦在肉上搓匀,然后放在缸内,置于15℃至20℃的环境内最佳。熏制时则要求烘烤的温度在为20℃至30℃,且保证柴火不熄灭。伴随着烟熏烘烤,微生物会在肉的表面生长,产生微量的乳酸和蛋白酶,从而分解肉中的蛋白质,产生大量的风味成分,使腊肉具有特殊的鲜味。
美味有多美要看温度
研究显示人们的味觉会随温度而改变,其原因是:味觉的感知会因为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的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异,同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吃同样的食物,也会因为食物的温度不同而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17℃至40℃,温度越低越容易感觉到咸味,相反,酸味则是温度越高越容易感觉到。在温度达到37℃以上时,立刻就能强烈地感觉到苦味,而甜味除了在35℃的时候最不容易被感觉之外,在其他的温度下普遍都可以很好地被感觉出来。
气候条件制约美食分布
南稻北麦
在我国,气候对人们主食影响最典型的可算是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南稻北麦”了。南方雨量丰富,非常适合种植需水多的水稻;北方雨水稀少,历史上一直种植耐旱的小麦。在降水更少的内蒙古、西北地区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干旱,或因寒冷,那里已不能生长庄稼、树木,只能长草,当地人们主要以放牧牛羊为业,因而便以牛羊肉和奶为主食。
南甜北咸
南北方经济作物也大不相同。甘蔗喜高温、喜湿、生长期长,主产区在多雨、光热条件好的南方。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以及新疆,虽然种植另一种糖料作物——甜菜,但北方的产糖量远不及甘蔗产区。在交通运输并不发达的年代,蔗糖对于北方民众来说是稀有品。(来源:中国气象报)
同物不同味
即使南北方都能生长的作物,其品质和产量也有不同。例如北方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南方,磨出的面粉口感好。新疆等干旱地区阳光强、气温日差较差大,生长期内热量丰富,因而瓜果特别甜美。
气候造就地方美食
广西荔浦的芋头、新疆哈密的哈密瓜、陕北的苹果……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特产,无不与当地的天气因素有关。日温差大小、降水多少、日照强度都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以黑龙江五常大米为例,当地的气候利于干物质积累。由于水稻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因此,五常大米全国闻名。(来源:中国气象报)
温差导致“食差”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世界厨师日】“气象大厨”造就的那些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