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碰撞冰山困难“雪龙号”安全返回上海码头 “雪龙2号”年内交
发布时间:2019-03-1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雪龙”船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开展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
东方网记者解敏3月12日报道:今天上午,中国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船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船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
首次释放并回收自主研制的极地水下机器人
第三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升级改造地震台,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采集土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同时开展极地立法调研等社会科学类项目。
中山站完成了我国首台极区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机房建设及设备调试安装,试运行期间获取有效数据约51小时,原始数据量约2.5GB;完成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基岩岩心样品;与国际同步开展“极地预报年”南极特别观测期探空观测,释放探空气球55个,数据实现全球实时共享;利用红外相机等手段监测南极鸟类的活动,记录鸟类3目4科7种525巢;开展陨石与宇宙尘收集,获取湖底沉积物42件及融雪残余物;开展了高空大气物理、气象、海冰、大气成分、地磁与固体潮观测等常规观测。
南大洋考察,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了当地恶劣海况考验,已获得两个月约1000组数据;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在罗斯海近岸海域开展5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在阿蒙森海海域开展14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相应数据和样品;开展走航观测,布放抛弃式波浪浮标4套和漂流式水文气象浮标4套,抛弃式温盐深仪78枚,开展了海洋环境基础参数连续观测和样品采集;对6758海里范围的海底地形开展多波束测量,获取数据量55.62GB。
雪龙2号今年交付使用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任务以来,雪龙号已先后22次奔赴南极、9次驶向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到今年为止,“雪龙号”服役时间已达25年,此次返回上海码头后将进行全面检修。
此外,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了解到,“雪龙2号”今年也将完成交付,并开始执行极地考察任务。“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2016年12月20日开始建造,2018年9月在上海正式下水。装备了国际先进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的“雪龙2号”,将成为未来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2018年9月“雪龙二号”在上海正式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