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围炉话两会】农村经济新发展 合作社里“搭台唱大戏”(图)

发布时间:2019-03-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多彩贵州网讯(全国两会报道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贵州农村大地家庭工坊、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制集体企业等层出不穷,农村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产销对接手段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里,广袤乡村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全国两会进行时,多彩贵州网特别采访多位来自贵州农村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畅谈农村经济的组织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一头,他们都是各自“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从渴望发展的农民群众中来,和乡亲们保持着血肉联系;另一头,他们也是各自经营主体的“老板”,感知着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合作社”的“生意经”里,是贵州农村产业融合新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谈产销

   这个“中间商”不赚差价“巧牵线”

【围炉话两会】农村经济新发展 合作社里“搭台唱大戏”(图)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韦祖英

  2017年,30多台机器,2018年增加到40几台。“还是供不应求!”去年,韦祖英带着200多个绣娘赚了1000万元。

  办厂的想法,早在9年前就已经萌生。那时候,韦祖英跟随几个姐妹南下广州,在一家绣花厂打工的她,一心想着“挣到钱后,也买一台绣花机器回老家办厂”。2011年初,韦祖英与爱人从广州返乡创业,投资了20万在马安村创办了自己的电脑绣花厂——从江县花甲电脑绣花厂。2014年7月,韦祖英和几位合伙人一起组织村里热爱刺绣的妇女,创建了马安刺绣合作社,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合作社“派单生产”的模式简单务实:“合作社负责接订单,单子来了就分给绣娘们做。”几年下来,合作社的“供应链”覆盖了一条街。从江县马安村的这条民族风情街上,每一户人家就是一个家庭作坊。韦祖英将他们组织起来,共同生产,“多劳多得,勤快点的绣娘一个月可以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计划再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人手。”市场需求喜人,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韦祖英的合作社又买下了几台刺绣的机器。

【围炉话两会】农村经济新发展 合作社里“搭台唱大戏”(图)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负责人 宋水仙

  在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宋水仙的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生产组织的模式与韦祖英的合作社如出一辙:采取“绣娘+公司+市场”组织生产,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制度。

  “我们提供原材料,负责怎么设计、怎么配色、怎么绣,然后让绣娘们领回家做……”当然,宋水仙还负责“怎么卖出去”。

  这一点,宋水仙坦言“压力很大”。做什么好卖?产品达不达标……这些都是宋水仙在思考的事情。这几年,宋水仙“跑”得不少,在北京、上海、深圳、贵阳等多个地区寻找合作团队,负责产品的销售和推广,“跑”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市场。

  2018年的杭州淘宝造物节上,宋水仙和马云有过一次交流机会。马云对一针一线千年技艺的马尾绣十分感兴趣,在听取了宋水仙的介绍后直言:“你们家的马尾绣文创能做成大扶贫项目!”

  这次经历,让宋水仙有了“触电”的新思路,开始了电商渠道的开拓。未来,她计划加大绣娘培训,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水族马尾绣文创产品,帮助水族地区绣娘的绣品实现网络直销,进一步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

  谈融合

   让传统手工艺的“魂”借上旅游井喷发展的“势”

【围炉话两会】农村经济新发展 合作社里“搭台唱大戏”(图)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普安县伟鲜布依纯手工服饰加工厂负责人 韦波

  韦波并不擅长织布缝衣,但他把“绣花功夫”用在了对市场需求和产品创新的研究上,他是第一个将传统刺绣手工艺“绣”上布依族服饰的人。做服饰,更做市场,韦波凭着布依族服饰刺绣的加工,传承文化更带动村民脱贫。

  2013年开始,返乡创业的韦波在老家贵州黔西南普安县江西坡镇开办布依族服饰加工坊,向周边布依族村民收购纯手工刺绣,加工成高端民族服饰。

  随着贵州旅游产业的井喷发展,旅游商品不断走俏。此时,韦波发现了问题:“高端”意味着“昂贵”,普通消费者并不“买账”。同时,整套服饰制作周期长,生产无法适应旅游市场销售的“节奏”。

  “一件布依盛装,就是一个布依文化库。”同时,韦波也发现,“盛装上的每一个图案,都是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韦波思考,把它们“拆开”卖!于是,他将传统布依服饰中的刺绣元素进行拆分,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重新设计,开发出了众多旅游文创“单品”。

  服饰绣品从当初的10个增加到100多个,“减少了生产周期,也拓宽了销售面。”效果出乎韦波意料,产品受到游客热捧,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德国。

  小小的纪念品,敲开了大市场。

  “旅游热”催生了“市场火”,韦波的产业规模从最初的家庭式作坊,到传统服饰刺绣加工厂,再到地方刺绣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升级。

  “只要有订单,就有事做;有事做,就有钱赚。”韦波介绍,他的公司目前已经带动当地20多家家庭式作坊开展生产,200多名布依族绣娘每人每月能增收2000元。

  旅游井喷的东风劲吹,韦波有信心,打造“民族文化一条街”,抱团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到家乡旅游,带走独具匠心、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谈品牌

   “用”好非遗技艺才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围炉话两会】农村经济新发展 合作社里“搭台唱大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