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在上海的这些年:从买不到麦当劳市民乱穿马路,到国际化程度
发布时间:2019-03-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台胞在上海的这些年:从买不到麦当劳市民乱穿马路,到国际化程度超过台湾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两岸情愫的传播者。从我懂事后,嘴上说的最多一句话是:我是台湾人,也是上海人。
等回台北时再吃麦当劳
记得1993年的初冬,母亲对我们姐弟三人说:“下学期我们要搬去上海,你们要去那里念书。”
什么,去上海?我很诧异。
上海我是去过的,就在1992年的夏天。当时,对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陌生的城市纵然充满了新鲜与乐趣,但却无法和自己熟悉的环境相提并论。我从没听过上海十里洋场的故事,也不明白那些风花雪月,我只知道1992年的上海,那个说“侬好”的阿姨和她做的炸猪排,那个像两节车厢连在一起、上面接着电线的公共汽车。“可是上海没有麦当劳呀!”
“麦当劳等我们以后回台北时再吃。”母亲说。
我们全家五口搬到了上海。从虹桥机场出来的那一刻,我的记忆不太好:矮矮的房子、街道上稀疏的杂草。“不太想待在这里。”我悄悄地对自己说。
我们新家在当时“上海十大景观”之一的古北新区。说是十大景观还真让人难以相信:路边长着杂草,早晨起来打开窗户,看到路边有人刷牙漱口吐痰。每天我要沿着水城南路经过虹桥路到学校。一路上的红绿灯不太有人注意,乱穿马路现象很常见。以至于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时过马路的紧张心情。
我和哥哥姐姐应该是那所学校里仅有的台湾学生。记得刚开学的那几天,每天都有好多老师来教室里看我们,然后班主任就会说:“喏,就是她。”
在台湾,学校课本里会出现“爱迪生”“牛顿”这类历史人物。但在这里,我的课本里经常出现“列宁”“雷锋”“刘胡兰”这些人物,我从没听说过。这些人,可能连我父母也不知道是谁。
家里装电话的同学多了
1997年,我和家人已经在上海居住了4年。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回台湾,那是我最期待的时刻。每次回来都要带好多行李,大多是在上海买不到的东西。虽然依然不那么喜欢上海,但我们三兄妹却已经适应了许多。
在台湾,小学毕业会直接升入中学。我在上海经历了中考,进入南洋模范中学。在这所学校里,除了我和哥哥姐姐,还有其他几位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学生。或许因为我已经听得懂也会说上海话,班上大部分同学不再像看稀有动物那样看我,而把我当成真正的朋友。
记得读小学时,班上只有极少数同学家里有电话,大多都是要通过门房传呼电话,所以我在家也很少打电话。进了中学,同学们的家里好像都装了电话,这样联络起来就方便多了。我开始有自己的好朋友,下课后可以和同学出去玩,即使放假不见面,打电话聊天也成了一种乐趣。
1994年,上海有了麦当劳,在淮海中路上的光明邨那里。虽然我每次去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但总比没有好。那时候,我和同学会乘坐地铁一号线去“襄阳市场”的前身——华亭路,扫货买衣服。现在想起来,依然很享受那种在毗邻老洋房的小路上一边肩膀挨着肩膀逛、一边讨价还价的购物体验。
记得1997年某一天,学校广播台突然播出“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操场上,高年级的同学神情严肃,把五星红旗降下半旗。我当时还不清楚这位领导人是谁,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003年,是我来上海的第十年。我参加了港澳台学生高考,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过去,认识我的人会说,你是半个上海人。虽然这是事实,但我心里还有些不认同,总认为自己还是台湾人,或者心里觉得台湾比上海好。因此,每当有人问起台北和上海哪里好时,我总推说自己在上海的时间比较短一些,不好比较。好像就从那时开始,我越来越喜欢上海、习惯上海。除了过年,我更愿意在上海过暑假,这里有我的同学、我的朋友。
不同文化的人融洽相处
没错,我已习惯上海的街道、饮食、美景。
2003年,上海已经有了新天地,这个由上海石库门建筑改造设计、带点文创意味的景点。上海有了金茂大厦,这个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地标性建筑,浦东陆家嘴CBD地区建设也逐渐成熟。越来越多台湾的亲戚朋友来上海旅游,都说上海的发展已经赶上了国际化大都市,远远超过台湾。
的确,我当初来上海时住的古北新区,现在已经成为日本韩国台湾等境外人士的聚集地,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景点。
在大学里,我认识了许多留学生,我想如果在台湾,是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结交不了那么多不同国家的朋友。这年暑假,我在古北荣华居委会的组织下,给社区小朋友上暑期美术课,开始了我的业余教师生涯。在暑期美术班、夏令营和一些节庆活动中,我认识了许多和我们一样居住在古北的外籍家庭。虽然大家文化背景不同,却能在同一个社区居住下来,并相处得如此融洽。以前常听人家说上海是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看来果不其然,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的地方。
自从上海申博成功后,整座城市都在为这一盛会作准备。到了2010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成为了一名“小白菜”,和其他9位来自不同单位的小伙伴一起,代表长宁为上海世博会献上一份力量。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宋庆龄幼儿园工作。这些年来,我惊喜地发现,除了城市面貌在改变,上海的人文素质也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街道上吐痰的乱丢垃圾的人少了;街上的阿姨妈妈不再穿着睡衣出门了;餐厅、商场里大家开始排队,大声喧哗的人少了。上海,这座本就繁华美丽的大城市,变得更加精致动人了。
如今算来,我已经在上海居住16年。可以说,我就是一个上海人,我为上海的进步和变化感到骄傲,我已经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上海也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说服力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