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实现6年来的首次提速,人们对2018年的经济走势更加
发布时间:2018-03-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菜价、票价、药价能一路平稳吗?
持续分化的楼市会不会再现暴涨?
“6.5%左右”的预期目标不变,意味着什么?
……
市场经济是预期经济。早春三月,随着两会圆满闭幕和年度经济目标的确定,人们对2018年的中国经济有了更多新期待。
物价走势将会怎样?
尽管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创下51个月以来的最高值,但今年物价水平仍将比较温和
“春笋15元,蛇豆5元,生菜4元……现在菜价还可以,但前一阵子真是贵。”北京退休职工陈阿姨拎着菜篮子算账,上个月农贸市场的黄瓜价格是现在的1倍多。“还是最关心菜价,不知道今年会不会闹心。”
与陈阿姨的感受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同比涨幅时隔12个月后重返“2”时代,创下2013年12月以来的最高值。随着数据创新高,物价走势自然也备受关注。
实际上,跟米袋子、菜篮子相关的物价,一直是千家万户牵挂的焦点。2010年,“姜你军”“蒜你狠”“向钱葱”等热词,折射出百姓对食品价格的高度敏感。2011年7月,我国CPI达到6.5%、创下2008年7月后的最高值时,对于通胀的担心更成为经济界热门话题。而在今年两会前夕,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与人民网联合开展的网友调查中,物价也位居网友最关心话题之首。
那么,今年的物价走势究竟将如何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3%左右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能实现吗?
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看来,2018年的物价涨幅与2017年相比,可能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为我国消费价格运行环境不会有大变化:一是粮食的连年丰收为食品价格的稳定打牢了基础;二是上游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目前也呈现涨幅回落趋势,缓解了工业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的压力;三是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人工成本上升所推动的服务价格持续温和上涨趋势将延续。”
潘建成认为,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定在3%左右,与去年目标值保持一致,实现的把握非常大。“因为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形势紧密关联,保持价格目标稳定,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特别是增强社会对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潘建成说,“这个调控目标,也为改革提供更大的腾挪空间,为国际经济环境波动比如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和粮食价格的波动,预留了空间。”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认为,2018年我国物价水平仍将较为温和,CPI同比涨幅仍将低于3%的政策目标,更谈不上是高通胀。“物价运行整体温和,一方面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宏观政策操作留下灵活余地。”
楼市会不会进入暴涨通道?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动摇
与物价同样备受关注的,当属房价。
“已经看了6套房了,有两个房主还挺有诚意的,都表示价格可以再降。”今秋就要“二人世界”变“三口之家”,让上海市民柴某加入了换房大军,“能明显感觉到二手房价格松动了,就是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更大降幅。”
以去年3月17日北京发布楼市新政为开端,我国主要热点城市相继推出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一二线楼市迈入“最严调控年”。
受益于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有效抑制。国家统计局3月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月,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有12个城市房价环比下降,降幅在0.1至0.6个百分点之间;有9个城市房价同比下降,降幅在0.3至2.5个百分点之间。
随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越来越深入人心,房地产市场预期也出现积极变化。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每套成交房源的平均被看次数比一年前增加了1倍,业主报价也更理性,购房者的话语权有所增强。严控购房资格、提高首付比例、去杠杆等政策,对平抑房价、降温楼市、引导市场回归理性,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那么今年楼市又将呈现怎样的特点呢?
持续分化仍是楼市的主要特征。“目前,一线过热城市的楼市虚火被抑制,二三四线非调控热点城市依然高温。如果楼市调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今年楼市依然会明显分化。”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难度较大。“从下一个阶段来看,按照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基本定位,加快推进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政策落地,同时,一线城市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还会有计划地推出一些土地供应,房地产投资应该会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但再继续大幅上涨的难度较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也表示,今年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既要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建立和完善房地产统计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提高调控的精准性,还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6.5%左右的增长有压力吗?
中高速增长的平台基本确立,今年有望形成增速、就业、物价、效益的“多稳”局面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超预期,让海内外对2018年中国经济形势更加关注。然而,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2018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维持在“6.5%左右”不变,低于去年实际增速。这又引发了人们对年内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猜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说,观察和判断我国这一轮经济波动,不能用一般观察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方法,而是要用发展阶段转变和增长方式调整的中长期结构视角。
“去年经济增速略超预期,既得益于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供求平衡状况改善,也得益于国际经济的普遍好转。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开始触底反弹了。”陈昌盛说,“去年的积极变化,进一步证明中国经济经历6年多的调整,目前中高速增长的平台基本确立了,经济增长没有大幅下行的压力,将会围绕一个新平台小幅波动。”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经济学家、企业家都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有能力实现6.5%左右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