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

发布时间:2021-12-1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仓廪充实、餐桌丰富,种业安全是基础。21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如何让小种子迸发大能量?记者在各地进行了调研采访。

亦喜亦忧的种子

雨水节气已过,在山东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研究员刘建军正在查看即将通过国家审定的两个小麦新品种的苗情。虽然前期经历了低温寒潮,但在高产品种“济麦22”基础上选育的这两个新品种,耐寒抗冻、长势稳健。

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镇小宫山村村民在展示新收的“济麦22”麦粒(2015年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杰 摄

近年来,山东不仅注重选育高产品种,还选育出了“济麦44”等能替代进口的超强筋小麦品种,较好地解决了兼具高产和优质的矛盾。

数千里之外,在玉米制种量约占全国40%的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瑞源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国斌惊喜地看到了科技之变——基地制种玉米的去雄环节去年7月实现机械化作业。以前人工去雄需要“用手一根一根掐掉每一株雄穗”,如今大大提升了效率。

这是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四坝村玉米制种基地(2020年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智敏摄

从华北平原到河西走廊,育种、制种环节的变化是种业链条悄然变化的缩影。

两个多月前,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此后召开的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做出相关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近日表示,未来对口粮的品质需求将持续提高、对饲料粮的数量需求将持续增加,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保障粮食和食物安全,必须从良种方面挖掘潜力。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对粮食市场带来影响再次印证了这句话。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避免关键领域“一剑封喉”,必须加快种业自立自强。

在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天鹅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查看生猪生长情况(2020年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单产在世界上处于比较好的位置,但大豆亩产只有约130公斤、玉米约420公斤,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二。而在养殖业,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不同程度依赖国外。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打赢“翻身仗”关键何在?

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在哈尔滨市巴彦港镇五星村农民程显义家院内,玉米通过传送带进入玉米架子(2020年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凯鑫 摄

大豆曾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但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大豆产量1960万吨、同期进口大豆10033万吨。国内大豆消费的大头依赖进口。同时,玉米进口也在增加。2020年,我国进口玉米113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35.7%。

专家分析说,除了耕地、水等条件有限外,我国长期以来在水稻、小麦等口粮方面的科研和人力投入多,大豆和玉米方面投入资源相对有限,生物育种等技术应用不充分。玉米起源于南美,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并不丰富,缺乏好的育种材料进行重组,需要在资源收集、科研力量、技术应用等方面下功夫。

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的农民在收割水稻(2020年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对于短板问题,科研一线正在抓紧“破卡”。

虽然正值冬闲时节,吉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依然很忙。去年他们选育的大豆杂交品种“吉育611”制种产量达到每亩113.87公斤。科研人员正抓紧整理数据,挑选分装种子以备接续试验。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宝说,我国已选育大豆杂交品种20多个,部分品种平均增产幅度接近15%。

工人在采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在三亚繁育的大豆(2020年2月27日)。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采访中,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示,打赢种业翻身仗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0%,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落实。科研人员缺少产业化推广的精力和能力,而种子企业普遍小而散,科研水平不高。“我们倡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制,但目前资源、人才、资金等是向科研单位倾斜的。”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登安说。

——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到位,科研人员有后顾之忧,不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也不愿投入,担心遭遇侵权假冒。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

变局之中“蓄势待发”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从中央一号文件看打赢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