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四空战的烈士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5岁(组图)
发布时间:2021-11-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高志航
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里,一座座普通的墓碑上,刻着简单的碑文:姓甚名谁,家乡在哪里,毕业于何处,任什么职务以及阵亡时间。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悲壮的历史。八一四空战打响时,中国的空军将士还只是一群年轻的飞鹰,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这些中华民族的爱国青年们视死如归,碧血洒蓝天,他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近日,记者寻访到了部分空军烈士的家属,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还原最真实的中国抗日空军烈士。
铭记历史,铭记誓死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抗日英魂。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王凡
本版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这里,
刻着3306名
航空烈士的名字
为了找寻到参加八一四空战的中国空军烈士的资料,记者去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进行了寻访。
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位于紫金山北麓王家湾附近,这里集“公墓”“纪念碑”“纪念馆”为一体,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美等国空军在中国大地上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历史。
据“抗馆”工作人员介绍,航空烈士公墓始建于1932年,首批入葬的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黄毓全、吴明辉以及在北伐等战争中阵亡的空军飞行员30余人。以后,每年3月29日举行公祭,又陆续葬入一些空军官兵及学员。南京沦陷后,烈士墓立即遭到日军的破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征用了两千多日俘将航空烈士公墓及附近的公路加以整修,此后将部分散葬于各地的空军烈士遗骸运往公墓安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墓遭到毁坏。1985年,国家先后拨款45万元,对公墓予以修复,共立碑176座,全部为衣冠冢。航空烈士公墓是我国唯一一座抗日空军烈士墓。
1995年9月3日“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建成。纪念碑后的英烈碑上,共刻有3306名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航空烈士的名字。其中中国烈士882名,美国烈士2186名,苏联烈士236名,韩国烈士2名。
2009年,“抗日航空纪念馆”建成,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展厅分为“奋勇抗战”“国际援华”“壮志凌云”“缅怀先烈”四个部分。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外各界人士凭吊英烈的主要场所。
高志航:
张学良心目中的“空军战魂”
辽宁通化人
毕业于法国牟拉纳航校
空军第4大队大队长
1937年11月21日在周家口空袭中殉职
追赠少将
高志航,原名高铭久,1908年5月14日出生在辽宁省通化县。他自小就亲眼看到日军在东北的烧杀抢掠,发誓要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后来报考了东北陆军军官学校。
1925年,张学良在学校里挑选学生去法国学航空,高志航因为个子矮落选了。他写了封法语信给张学良,把名字“铭久” 改成“志航”,表明了献身航空的决心,终于如愿去了法国牟拉纳高等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回国担任东北航空处飞鹰队队长。
飞鹰队的驻地在沈阳东塔。1928年春天,高志航与一位流亡中的白俄贵族小姐葛莉亚结为伉俪。1929年,大女儿高丽良出生了。1931年,他们的二女儿出生。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高志航来到南京,找到了中央航空署想参加抗日。但是,航空署规定凡空军军官不能与外籍女子通婚,高志航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是妈妈主动提出了离婚,她对爸爸说:"你离不开飞机,你的国家也需要你。"妈妈跪在高家门口,将我托付给了奶奶。这是我和妈妈最后一次见面。”高丽良当时只有两岁,父母的很多事都是后来听爷爷奶奶说的。但很奇怪的是,她却能记得妈妈离开那晚的情景。“一个黄头发的女人一直把我抱在怀里哭,边哭边亲我,我的身边还堆满了毛绒玩具。我当时就想玩玩具,很烦这个把我抱着亲的女人,而且她满脸是泪,一直不肯停。”后来,高志航再婚,与妻子叶蓉然生下了一男一女。
1937年8月14日,高志航在对日作战中率先打下了一架日军飞机,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名扬四海。同年11月,日军18架飞机偷袭周家口,高志航没有躲避,登上飞机想要起飞迎战,结果被炸弹击中牺牲,时年30岁。
“1993年,张学良给我父亲的一本传记题字:东北飞鹰,空军战魂。我看见这题字时就想,张学良一定对我父亲印象深刻,当年,就是他送父亲去法国学航空的。”高丽良说,她很少看关于父亲的传记,她觉得那些传奇离真实的人生太远。“他保家卫国的信念,其实是当时中国所有热血青年共同的愿望。有时候,我宁愿他不是英雄,而是一直活在我身边的爸爸。”
高丽良还表示,她想谢谢南京人民。“大概是前年,我去南京的航空烈士公墓给父亲祭扫,我站在他的墓前,难过得直掉眼泪。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走过来,对我说:"不要流泪,不要难过,人民不会忘记他。"我真的很感动,很谢谢你们。”
刘粹刚
刘粹刚:
中国的“红武士”
辽宁昌图人
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二期
空军第5大队24中队队长
1937年10月26日误撞魁星楼殉职
追赠少校
刘粹刚的侄子刘光义,听父亲讲起过叔叔参军的经过。“当时,家里有兄弟三人。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土沦亡的痛苦使叔叔放弃了工业报国的想法,毅然南下,考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南京黄埔军校第九期),后转入中央航校第二期驱逐科。”
在航校学习期间,刘粹刚的飞行技术在同学中是最好的。他崇拜一战时期德国的空战英雄、一人打下88架敌机的“红武士”厉秋芬。他说:“假如作战的话,我绝不放过任何敌机,我当以厉秋芬为榜样,打下大量敌机来。”
1934年,他从航校毕业。1935年,出任空军第5大队24中队队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驻防在扬州的第5大队几乎每天都飞往上海,轰炸日军军舰及陆上据点。8月16日,刘粹刚击落敌人水上侦察机一架。17日,击落轰炸机一架。20日,击落驱逐机一架,不久又击落舰载侦察机一架。23日击落驱逐机一架。9月,又先后击落敌机五架,击伤两架。
至此,他总共击落了10架敌机,击伤2架,是抗战中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中国飞行员,因战功先后受颁七星星序奖章及二等宣威奖章,震慑日军,被日军称为“中国的红武士”。
10月26日凌晨,刘粹刚集合队伍飞往娘子关掩护中国军队反攻,误入晋北敌军阵地,遭遇地面炮火射击,只得连夜飞回洛阳。晚上9点左右,刘粹刚的飞机快没油了,情况危急。原本,他可以跳伞逃生,可是他是那样爱惜飞机,镇定地寻找着陆点。
当时,高平县城中点燃了火,他以为是机场发出的降落信号,因此误撞上了高平县古老的城楼魁星楼。飞机没有爆炸,没有起火,但刘粹刚却陨落了,年仅24岁。
11月16日,刘粹刚的遗体被送到南京,安葬在航空烈士公墓。妻子许希麟痛不欲生,一度想自杀殉情,杭州的小阿姨得知后赶到南京,给她带来了刘粹刚从扬州寄往杭州的三封家书。
在最后一封信里,刘粹刚这样写道:“希麟:……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投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您时时刻刻要用您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您的!”
梁鸿云 :
全面抗战中首位殉国的飞行员
山东栖霞人
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二期
空军第5大队第24中队副队长
1937年8月14日轰炸上海日舰阵亡
追赠少校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年轻的南京姑娘葛玉英离开家乡,前往杭州求学。在那里,她遇见了命中注定的爱人梁鸿云。
梁鸿云,出生于1913年,幼时家贫,热爱读书,最喜欢的人物一个是岳飞,二是包公,三是孙悟空。他期待自己将来也能学一身的本领,为民除害,报效祖国。1930年,他考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南京黄埔军校第八期),后被选送到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驱逐科学习。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官。同年,与心爱的姑娘葛玉英共结连理。1936年10月,女儿梁孟霞出生。
第二年,七七事变,战局一触即发。8月13日,日军全面进攻上海,长江里布满了日军的兵舰轮船。
8月14日凌晨,雨越下越大,能见度很低,空军第5大队的9架飞机腾空而起。战斗中,梁鸿云驾驶2401号飞机投掷炸弹击中日舰。空军副司令毛邦初特地赶到扬州向梁鸿云表达祝贺,他对战士们说:“你们把日本的兵舰炸沉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整个机场一片欢腾。
下午,梁鸿云驾机侦察敌情,不料遭到躲在云层里的日机偷袭,5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身体。保全一架战机,就能击落更多敌机,梁鸿云忍着剧痛将飞机开回上海虹桥机场。因流血过多,伤势过重,在下午5点20分停止了呼吸,带着没有亲眼目睹抗战胜利的遗憾走了。
当时,女儿梁孟霞才十个月大。妻子葛玉英的肚子里,还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因为战事吃紧,葛玉英甚至没能前往上海与梁鸿云的遗体告别,就带着孩子离开南京开始逃难。1938年1月,她生下二女儿遗霞,因为哀伤过度,产后50天便去世了。二女儿遗霞只活了70天,也饿死了。
接连失去三位至亲的梁孟霞成了孤儿,是外婆顶着兵荒马乱的压力养大了她。抗战胜利后,她跟着外婆回到南京生活。如今,中国人民早已站起来了,父辈饱受欺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梁孟霞感慨:“父亲,可以安息了。”只是她笔下的回忆,仍然深深印刻着童年时失去父母的伤痛:“人皆有父,繄我独无;人皆有母,繄我独无……”
汤卜生:
独自驾机空中晋谒孙中山陵墓
湖北黄梅人
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三期
空军第3大队25队队长
1938年8月18日衡阳空战中阵亡
追赠少校
汤卜生1912年出生仅三个月后,母亲就去世了。长期在山西任军医的父亲只能将汤卜生托付给远亲抚养。汤卜生在自传中提及这段童年艰苦的经历时有着自己的见解:“命运,夺去了我的母爱,却赐我一个最好磨练的机会,一个最适于练习搏斗的环境,使我能在现在,对于任何一项事件,认为非做不可,即无人助,亦得勇往直前。”
“这样的想法也就决定了,当祖父成为一名战士他会在战场上拼着命与敌人厮杀。”汤卜生的孙女汤伟华体味着祖父作为一个抗日航空战士的心路历程。
1937年8月14日至20日,作为空军第2大队第14队的一名飞行员,汤卜生连续一周,每天都飞往上海作战三四次,轰炸杨树浦、吴淞口外汇山码头、公大纱厂等处的敌军驻地以及虹口的日本兵营。1937年9月18日,中国空军组织了对上海日军目标的彻夜轰炸,汤卜生参加了此次轰炸并击中了位于四川北路的日军仓库,使敌人遭受重大损失……
汤卜生一生的“壮举”中,发生在南京上空的那次必是载入史册的。1938年3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时任空军第5大队第25队队长的汤卜生,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单机飞临已沦陷的国都南京晋谒孙中山陵墓。这项任务被安排在1938年5月7日。这一天的午后,汤卜生驾驶着一架侦察机,从汉口出发向南京飞行。几个小时后,他飞到了南京,驾机在中山陵的上空缓缓绕行三周并空投了一束白玉兰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之情。这是谒陵,也是宣告:我们会收复沦陷的国土!中国抗战必胜!日军发现汤卜生的飞机后立即追赶,在安庆拦截未果,他得已安然无恙地飞回基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回到汉口后,汤卜生在《中国的空军》杂志上发表了《五七飞京谒陵记》一文,汤伟华正是从这第一手的史料中,和祖父有了跨时空的“接触”。生活在南京的汤伟华,在清明节和祖父的殉国祭日都会去中山陵,“虽然一辈子都不可能见面,但是血缘使然,他是我心里永远的亲人。我会为祖母遗憾,为父亲伤感,但是祖父的英名永远留在史册上,也是值得欣慰的。”
可就在空中谒陵发生3个月后,汤卜生就牺牲了。那时,日军为了尽快攻下武汉,不断轰炸宜昌衡阳。1938年8月18日上午,第3队大队长吴汝鎏率机七架、汤卜生率机三架协同迎敌。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汤卜生奋勇当先,连续对敌机多次发动进攻,在第二次进攻中,汤卜生击落敌机一架,当他第三次单枪匹马冲入敌机群与9架敌机厮杀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骆春霆:
不做俘虏,饮弹自尽
浙江杭州人
毕业于中央航校第六期
空军第5大队17中队飞行员
1938年3月8日牺牲
追赠中尉
骆春霆从小在青岛上学,父亲是青岛的书法界名人,坚持不为日本人工作。骆春霆受父亲影响,一心希望能通过强国来抗击日本的侵略,他发现中国的空军太弱了,就想加入空军,“航空救国”。
父母认为空军太危险,不让他去。骆春霆说:“干什么不危险呢?汽车倒是四平八稳,可是前不久不是才轧死了一个孩子吗?还有一辆卡车不是突然冲进民宅了吗?坐在家里也可能会祸从天降,我宁愿去当空军,哪怕牺牲,也是有价值的。”
父母被骆春霆的信念感动,支持他考入了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毕业后,他成为空军第5大队17中队的一名飞行员,被派驻到南京大校场机场担任空中警戒。
1937年,他参加了著名的814空战。
1938年3月8日,他与其他11名飞行员驾驶12架战机,前往山西风陵渡附近的日军炮兵阵地执行轰炸任务。完成任务返航时,遭遇日本敌机,数量倍于我方。虽然又打下两架日机,但中国空军也有两架飞机被击中。其中,飞行员容广成阵亡,飞行员骆春霆“失踪”。
骆春霆的弟弟骆为龙回忆,当时,家人所住的青岛已经是敌占区。“3月16日,青岛的《新民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是《日军仗义埋葬义士》,说日军在风陵渡击落中方多架战机。其中,驼春迁作战勇敢,日军予以厚葬,并立一木碑,上书"中国英勇空军驼春迁墓"。”当时,骆春霆的父亲猜测这个“驼春迁”应该是“骆春霆”的误写,但一直没有证据证实。
1957年10月29日,青岛市人民政府追认骆春霆为烈士,但他的具体牺牲过程,还是没人清楚。
直到几年前,作家萨苏结识了一个日本记者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在抗战打响后,做了《每日新闻》的随军记者,保存了很多战地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日军为一位宁死不屈的中国飞行员修建的“故中国航空士骆春霆之墓”。
骆为龙告诉记者,萨苏将这张照片放上网后不久,在美国的姐姐就联系上了萨苏,最终确认了哥哥的牺牲经过,“跟日方有关人士进行了联系,确认了当时是日军竹野队搜寻到了中方坠毁的飞机残骸,当时,哥哥骆春霆的双腿已经被切断。看到日军逼近,不愿做俘虏的哥哥拔出手枪饮弹自尽。日军对他的勇气颇为钦佩,埋葬了他,并竖立了墓碑。”骆春霆牺牲时年仅22岁。
陈怀民:
放弃跳伞求生,撞击敌机殉国
江苏镇江人
毕业于中央航校第五期
空军第4大队23中队飞行员
1938年4月29日撞击敌机殉国
追赠中尉
在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走过陈怀民烈士单独的一个展区时,记者被深深地撼动了1938年4月29日,年仅22岁的第4大队飞行员放弃跳伞机会,用自己的飞机撞向一架日机,英勇殉国。
南京航空联谊会会员、陈怀民烈士亲属陈功多年前第一次了解陈怀民烈士的故事时,也像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听众一样被震动。对陈怀民的了解,陈功是通过父辈、祖辈的讲述以及史料的查询。
陈怀民人长得帅气,武艺也十分高强。1936年从中央航校毕业后编入中国空军第4大队任飞行员,参加了八一四等战役。
其实,在四二九空战前,陈怀民就曾有撞飞机之举。1938年4月10日,他驾机飞台儿庄低空侦察,返航途中与日机遭遇,陈怀民孤军奋战,以座机撞毁一架日机,他跳伞脱险,腿部受了重伤。
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日军出动36架驱逐机、18架轰炸机,意图炸平武汉。空军第4、5大队,苏联志愿队的机群在武汉近郊迎敌。陈怀民的战机在击落一架敌机后受到5架敌机围攻,战机多处中弹,他本可以寻机跳伞,但他毅然放弃了求生机会,向附近的一架敌机高速撞去……6月5日,国民政府在汉口为陈怀民等四烈士举行了追悼会,武汉有两万多人前来祭拜。周恩来还代表中共中央驻汉办事处献上花圈和写着“义薄云天”的横幅,挽联上则写的是“捐躯报国”。中共创办的《解放》周刊还为此发表题为《英勇的中国空军万岁》的短评。
战后,在清理被陈怀民撞落的那架日机残骸时,发现了日机飞行员高桥宪一妻子美惠子的照片及她写给丈夫的信。陈怀民的妹妹陈难读后,挥泪写下了《一封致美惠子女士的信》,愤怒地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也诉说了两个女人失去丈夫、失去兄长的悲痛心情。香港的《读者文摘》把两人的信一并登出,还介绍她们通信,形成了强大的反战舆论。
此外,还有另外一件事鲜为人知,陈功听陈难的儿子亲口说过,就在四二九前夜,陈怀民与妹妹陈难散步至武汉中山公园门口时,曾将航校毕业的一条手链送给了妹妹陈难,陈难后来将手链捐给了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我们今天想来,也许当时陈怀民就想到可能会回不来,所以留给妹妹一个纪念。”陈功说。
黄文模:
负伤后坚持将飞机安全降落
安徽亳州人
毕业于中央航校第六期
空军第6大队3队飞行员
1937年9月7日殉国
追赠少尉
今年61岁的黄江对大伯黄文模的印象,始于一张老照片。那是上世纪50年代,黄江的父亲从美国回来,带回来一张合影。那时还不满10岁的黄江只记得照片上的那个男人二十五六岁的模样,个头很高,长得英俊,穿着一身白色军装,旁边站着的是他新婚的妻子。黄江的父亲告诉他,“那就是你的大伯。”黄江后来渐渐知道,大伯是空军,参加了抗日战争。
“我的祖父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但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抗日战场。”黄江说,黄文模参加抗战时,才刚刚新婚。不过因为黄文模早年就离家,黄江的父亲对大哥参加空军后的经历也并不知晓。他们获知黄文模的生平,也是通过史料。
航空史爱好者祁颢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当时国民政府编写的《空军阵亡烈士录》,当中对黄文模的记载是“性活泼,喜运动”,特别着墨的是8月16日的战斗,就是那一天,黄文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那场战斗之前的8月14日凌晨2点,空军总指挥部颁发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二号”,黄文模所在的第6大队被命令负责追击海上的敌人。当天24点,中国空军又发布“第三号空军作战命令”,要求前线空军部队全力出击,寻歼敌舰,配合陆军歼灭上海市内日军。
8月15日,中国空军分8批进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和舰艇。因受台风影响,第6大队第5中队的5架轻轰炸机于9时冒雨轰炸了敌海军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多枚炸弹命中目标……
8月16日当天,中国空军第6大队第3中队队长孙省三率领“道格拉斯”式轰炸机8架从苏州起飞,分三路轰炸上海敌陆战队司令部、公大纱厂和汇山码头等地点。当轰炸机逼近目标上空时,遭敌机袭击。中国303号飞机被击伤,飞行员桂运光中弹牺牲,黄文模负伤后仍坚持把飞机安全降落在中国阵地后方,终因伤势重,于9月7日殉国。《空军阵亡烈士录》中这样记载道:“八月十六日,随桂烈士运光出发炸沪敌司令部,被敌围攻,桂烈士登时殒命,君实重伤,仍忍痛将机驶回,以流血过多,终不治。”
黄江的父亲跟他说过:“你大伯的墓地在南京。”所以2010年,黄江将寻找大伯足迹的第一站定在了南京。当他辗转找到南京抗日航空纪念馆,在英名碑上的几千个名字中找到了黄文模的名字时,用双手反复触摸着,内心里抑制不住地激动。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大伯照片一晃已是半个世纪之前,这一次,是黄江第二次觉得距离大伯如此之近。“大伯永远是家人的骄傲,中国人的光荣!”黄江饱含崇敬之情地说。来源现代快报)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八一四空战的烈士们: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5岁(组图)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