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综合篇:锐意改革勇立潮头 开拓创新谱写华章

发布时间:2021-07-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40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江苏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波澜壮阔地全面展开,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江苏人民,抢抓机遇、创新探索、锐意进取,谱写了辉煌壮丽的时代华章。

一、奋斗历程

回顾40年发展历程,是一部思想大解放、制度大创新、动力大转换的历史,是一部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挫折中奋进、在困境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的历史。回眸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和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1978-1989年)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全会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逐步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快速提升,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和乡镇企业大发展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点,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江苏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9.2亿元提升至1989年的1321.9亿元,年均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从21.8亿元提升至320.2亿元,年均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4.8亿元增加至509.6亿元,年均增长17.7%;进出口总额从4.3亿美元增加至38.4亿美元,年均增长22.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2%、17.1%。

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江苏的普遍推行,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1983年,全省有96%的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制,其中包干到户的占56%。1983年以后,江苏逐步撤销人民公社建制,进行了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价格体制、农村产业结构三项改革。进入80年代中后期,江苏建立乡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1987年中央确定无锡、吴县和常熟三县(市)建立“江苏省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试验区”,为全国推进实施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一时期,江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猛。1983年江苏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至1989年达到3282.8万吨,比1978年增长36.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05.9亿元增加至1989年的522.3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55元提升至87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62.3%下降至50.2%。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从1978年的1937.1万人降至1989年的1714.7万人,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从69.7%降至48.7%,劳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从529元提升至3100元。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江苏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江苏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产业、人口向集镇的大规模集聚,率先走出了一条城乡二元格局下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并由此形成了具有江苏发展特色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乡村工业为主导,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的“苏南模式”,为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这一时期江苏乡镇企业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探索摸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江苏乡镇企业冲破种种束缚,依靠“四千四万”的顽强意志和自身的灵活机制,获得了较快发展。到1980年,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二是快速发展阶段。1983至1985年中央连发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1979)《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1981)。在此期间推广无锡县堰桥乡农民创造的“一包三改”改革经验,苏南乡镇企业凭借快人一拍的制度创新,呈现出发展的第二次高潮。1985年,全省乡村两级工业企业达8.16万个,完成产值比1980年增长2.31倍。

第二阶段: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长足发展时期(1990-2003年)

1990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实施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主动对接服务浦东开发开放,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引导乡镇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制,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和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成为这一时期江苏改革开放最为显著的两大特征。1990-2003年,江苏生产总值从1416.5亿元增加至12442.9亿元,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3.1%、17.5%;进出口总额从41.4亿美元提升至1136.7亿美元,增长26.5倍,年均增长2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2%、12.8%。

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江苏及时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与其相呼应、相对接。1992年春,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明确要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江苏通过“三外齐抓、三外齐上”、推进开发区建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举措,江苏开放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1994年末,全省建立了10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以及一批省级开发区,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达117.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1.84倍,年均增长29.8%;外商直接投资41.8亿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29.6倍。1994年底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把经济国际化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二十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抢抓国际产业和资本向长三角转移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到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首超千亿美元,达1136.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9.8亿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6.5倍、111.1倍和48.4倍。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江苏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改制相伴,一大批集体乡镇企业开始改制为民营企业。1997年底,全省有80%的乡村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活放宽”的要求,并制定了引导和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宽松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支持措施,使源于民众、植根本土的民营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成为创造民众财富的生力军、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经营领域逐步扩大,结构层次明显提升,科技含量和开放度不断提高,三年间民营企业数翻了一番,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由13%提高到19.9%,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0.5%。

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探索基本现代化时期(2003-2012年)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综合篇:锐意改革勇立潮头 开拓创新谱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