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农村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三农发展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1-07-2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并以磅礴之势迅速推向全国。在过去的40年中,江苏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重大成就。全面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开展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率先发展乡镇企业,较早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大力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产品供给、农民生活、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城乡、工农协调发展的鲜明特色。40年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江苏农村改革发展创造的许多经验,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展望未来,江苏“三农”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江苏农村改革与发展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一、江苏农村改革发展历程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村改革全面启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联产承包全面推行,农业生产快速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1979-1980年江苏进行大宗作物联产计酬试点,至1983年上半年全面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与此同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79-198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了45.6%,其中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56.6%。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和扶持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1984年,江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8亿元,比1978年增长1.4倍;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达到3353.6万吨和66.6万吨,其它农产品也有显著的增长。1984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1.9倍,年递增19.3%。

2、乡镇企业逐步兴起,非农产值首超农业。江苏是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从1956年无锡东亭镇创办第一个社队企业到1970年初锡山市农民首次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和“以副养农、以工补农”的口号,乡镇企业从此起步。1980年江苏成为全国社队工业产值第一个超百亿元省份。这期间,江苏涌现出以苏锡常一带为代表的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城市工业为依托,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和苏北地区以户办、联户办、村办、乡办等四个轮子一齐转,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江苏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省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产值年均增长24.5%、32.9%和29.7%。1984年江苏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农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达到54.4%。

(二)第二阶段(1985-1997年):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经济全面调整提高

1、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生产逐步迈向市场化。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1号文件,制定了十项经济政策,重点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粮食、棉花取消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双轨制,并逐步放开了水产品、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价格,农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1993年江苏油料定购任务全部取消,苏南5市和南通市取消夏粮定购任务,放开价格。1994年全省全面开放粮油价格和经营,普遍推行购销合同制。1995年,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新体制,明确定购任务,并实行价外补贴政策。流通体制改革,有力地推进了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发展。1995年末全省城乡集贸市场总数达到4700多个,其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20多个,农产品市场网络基本形成。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多种经营迅猛发展。针对1984年后农业生产波动徘徊的局面,江苏坚持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方向转变。199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3563.8万吨,油料、园林水果、水产品、禽蛋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比1984年增长1倍、3.8倍、3.7倍、2.2倍和50.3%。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84年3.1%上升到1997年8.6%。199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84年增长6.2倍,其中林牧渔业总产值占整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4年23.9%上升到40.3%。

3、乡镇企业发展出现新高潮,农村非农劳动力规模日益扩大。1984年3月,中央下发4号文件,高度肯定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江苏适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并创造性地把农业联产承包的经验带进乡镇企业,使累积多年的能量得到迅猛释放,出现了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高潮。1984年到1992年8年间,江苏乡镇企业产值增长了近10倍,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4.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江苏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重大机遇,引导和支持乡镇企业进行外向开拓,同时开始普遍推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乡镇企业整体素质跨上重要台阶。1997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8266.7亿元,达到全省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随着乡镇企业新一轮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规模迅速扩大。1993年江苏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创历史最高水平,达947.4万人。1997年末全省乡村从业人员中非农人员达1217.9万人,比重44.3%,比1984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

(三)第三阶段(1998-2007年):走“三化”带“三农”道路,农村改革发展开创新局面

1、农村税费改革加快,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江苏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试点,2001年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农民负担逐年减轻。改革后的2001年全省农民负担人均91.1元,比税改前2000年下降47.6%。2002年和2003年逐年降低“两工”和以资代劳,取消农业特产税,全省农民负担进一步减少到人均83元。2004年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2005年比全国早一年实现免征农业税,免除农业税超过32亿元。实施税费改革的同时,我省还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从2004年开始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同年还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7年全省承保水稻、小麦等面积占粮食面积的70%,其中水稻投保农户达905万户,实际参保面积2877万亩,占水稻面积的86.1%。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2004年开始,江苏粮食连续4年增产,年均增幅达6.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4年增加,年均增长11.9%,农民收入以两位增长,达到11.5%。

2、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三大合作”逐步兴起。1998年以来,江苏改革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发展。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提升高效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耕地保护和农业资源开发力度,夯实高效农业发展基础,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1999年粮食亩产突破400公斤。2007年,油料亩产创历史达179公斤;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占比分别达到80.9%和63.9%,比1997年分别增加5个和6.9个百分点;亩均耕地创造种植业总产值2171元,比1997年增长51.8%,亩均效益达到2000元以上的种植面积达1330多千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8.3%。进入新世纪,各地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纷纷兴起,有力地推进了土地要素流动市场化,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生产和组织化程度。2007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7400个,成员260万人,带动农户380万户,占全省农户25.5%;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2700家,社员310万人,带动农户约90万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38家,入股土地41万多亩。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农村篇: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三农发展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