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六届“青年干部未名管理论坛”举行
发布时间:2021-04-0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12月10日,北京大学第六届“青年干部未名管理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行,党委组织部部长、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办公室主任张洪峰出席论坛,七十多位校内青年干部教师参与论坛,交流管理经验与实践。
论坛现场
宁琦在致辞中指出,基于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北京大学在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已经步入世界中心舞台,未来走什么样的路需要基于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她认为,北大的青年管理干部具有扎实的学术基础,针对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干部提升理论修养和干事本领,实现学校管理效能提升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双向促进。她勉励大家进一步发扬主人翁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将调查研究作为撬动沉疴顽疾的钥匙,以研促行,以管促改,为学校跻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宁琦致辞
张洪峰对论文评审过程进行说明,并宣布获奖结果。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学校院系、管理服务部门、医学部、附属医院中青年干部的55篇文章通过初评,分属“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组织与支撑体系”“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思政工作”“世界一流大学管理服务与机制建设”三个主题。经过复评和终评,共有20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8名。宁琦为20名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
颁发获奖证书
随后,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原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作题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时代方位——兼谈一流大学的责任”的主旨报告,他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与大学改革实践详细阐述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使命与任务,提出中国大学已进入存量改革、质量为先的时期,需要不断在优化内部结构、高效配置资源、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内涵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强化国际交往等方面精准发力,成为新发展格局中支撑国家发展的关键内生动力。他勉励中青年干部在一线工作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培养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摆脱条块分割与局部利益的限制,切实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治理体系改革注入新思想、新动能。
谢维和作主旨报告
下午,获奖作者分别在分论坛上报告论文,并接受专家学者点评,相关领域的青年干部教师参与讨论。
分论坛一由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辉、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姚静仪担任点评嘉宾。科学研究部王纬超通过自然指数中发文量和学科占比等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北京大学各院系和实体研究机构的贡献度,提出评价追踪基础研究的量化方法,为学校基础学科的规划布局、校内院系机构的设置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人事部赵鹏沄基于北京大学理工科高层次青年人才数据探讨大学教师获得青年人才头衔的影响因素,指出学科背景、人力资本是影响教师获得青年人才头衔的重要因素,提出高校发展创新优势学科及创建公平竞争人才成长环境的相关思考。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牛林以国内重点大学化学学院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基于PI制自上而下构建以PI为核心、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配备不同角色的高效科研团队,从经费、空间、人员等因素分析学校现有科研团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行对策。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赵欣基于学科领域和ESI学科两个层面,从学术论文规模、质量、影响力、国际合作水平等维度对2000—2019年北京大学和5所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理学学术论文产出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审视北京大学理学学科在论文质量、影响力和国际合作水平上与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分论坛二由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海燕、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担任点评嘉宾。第三医院郭儒雅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抗疫一线党员发展工作为例,对重大任务第一线党员发展工作与常规党员发展工作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火线”入党的内涵、程序与操作要素,为如何在重大任务中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借鉴。教育基金会戴甚彦以克拉克提出的“三角协调模式”为框架,基于史料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捐赠在北京大学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北京大学教育捐赠在规模、来源、用途及制度化等方面的变化趋势。研究生院李爽基于北京大学跨学科通选课“才斋讲堂”数据资料,从课程设计思路、成果资源和效用反馈等方面分析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为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和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可行性参考。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林靖欣从院系与部门、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角度综合考量高校行政权力关系,借助高校干部在不同领域之间的任职、流动等事件和轨迹测量高校中各类型干部的人事流动情况、交融程度和关联程度。
分论坛三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雷虹、教育学院教授施晓光担任点评嘉宾。社会科学部何宛玲从标准化评价与分类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独立研究成果与跨学科合作成果、学术性成果与智库性成果、国际化与本土化五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人文社科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以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相关思考。城市与环境学院唐琳以北京大学283位杰青基金获得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人教育信息、工作信息、科研项目和论文信息进行髙层次科技人才结构特征和学术成长过程的实证研究,探讨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成长特征和一般规律。政策法规研究室赵颖通过对北京大学2000年后人事改革政策制度进行文本分析,以制度准备、制度建立、制度冲突、制度转化、制度绩效为框架探讨长聘教师制度这一西方大学人事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与启示。
点评嘉宾一致认为论坛对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鼓励大家将本次研究作为继续深化和思考的开始,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在问题解决和实践检验上进一步深入。参与分论坛的青年干部教师围绕论文报告,结合实际工作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北京大学第六届“青年干部未名管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