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考移民”的沉疴如何解?
发布时间:2020-08-15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本在中国长大、读书的中国学生,为逃避高考竞争压力,钻政策空子摇身变为“留学生”,享受各种入学优惠政策上中国的名牌大学。近年来,“国际高考移民”现象愈演愈烈、广受诟病。(8月6日 新华社)
所谓“国际高考移民”,指的是中国公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以外国人或华侨身份参加国内高校的外籍留学生考核或华侨生联考,从而避开高考,进入国内名牌大学读书的现象。
时至今日,尽管高考不再被视为阶层流动的唯一路径,但其仍然是国内青年改变命运最公平、最主要的选拔机制。海外摇身一变,国内名校任选,“国际高考移民”篡改身份走高考“捷径”,践踏了高校的招生秩序。与国内普通高考生相比,以华侨身份参加联考,考试科目少、考题简单、竞争小,录取率却更高。短期而言,这种借用弄虚作假手段,“出口转内销”谋求特殊通道,更容易获得上名校的机会,给公众以“十年寒窗,不如身份一换”的冲击感,严重挑战了高校录取的公平性。长期来看,这些造假入学者获得的好处是连锁性的,他们毕业后在国内找工作,很大概率会以海归名义再获优待,反过来也强化了更多人逾越规则底线的扭曲心理,致使卷入利益更多,对社会毒性也更大。
“国际高考移民”问题以破坏公平的方式“横行介入”,不仅消耗了有限的优等教育资源,更挑战了社会正常的价值观,亟须引起重视,尽快加以解决。今年6月,教育部“重拳”出击,修订出台《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国际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申请资格进行调整,通过对居住记录和学生身份认证审查的严格要求,提高来华入学的门槛。但现实情况却是,只要取得了华侨的身份,再送到专门对外的国际学校,经过3年的专业培训,就能“完美”匹配华侨生的报考资格条件,新规的实施效果恐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活跃着一批提供海外移民、包装华侨身份一条龙服务的中介机构,并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现有联考政策下,大部分机构程序正当,并无违规逾矩之嫌。就此而言,家长及其背后机构打擦边球、钻空子,折射的不是监管执法问题,而是制度设计问题。在保留华侨生联考资格的前提下,向“国际高考移民”亮剑,必须提高联考报名的门槛,比如进一步规范留学生的认证条件,提高对留学生取得外国国籍的时间和在国外生活时长的要求,同时增加个人陈述、审查者对话交流等方式,进行辅助审查认证。
但归根结底,消灭“国际高考移民”的生存空间,铲除危害教育公平的“毒瘤”,还须严把“进门关”,确立更高的外国留学生学业水平基准,给招考机制打上补丁。当前各高校招收外籍学生唯一的统一考试是汉语水平考试(HSK),该考试仅仅对汉语语言水平进行考核,无法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整体衡量。在某种意义上,这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了操作空间。对于留学生学业考试体系、标准、内容及操作模式,需要制订相对更高的标准,确保其具备考察学业能力水平的基础,不能让身份、国籍成为一路绿灯的“通行证”。同时,要建立“严出”的教学培养体系,让留学生接受真正的学术专业训练,最终学以致用、有所作为,给学校的教学办学、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助益。(孔德淇)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国际高考移民”的沉疴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