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上海市博士后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8-05-2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5月20日,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上海市博士后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上海市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站博士后、复旦大学博士后校友代表近400人参加论坛。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王家瑞,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作大会报告。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成斌、复旦大学副校长周亚明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余成斌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市博士后工作的基本情况。上海已在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142家企事业单位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杨浦、长宁、嘉定等11个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7年本市招收博士后1650人,在站博士后约4500人,招收和在站人数位居地方省市前列。他强调,在大调研的基础上,上海将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创新博士后培养机制,为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提供人才助力。
周亚明在致辞中强调,博士后是高校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招收了全国第一名博士后,在国家三次博士后综合评估中流动站优秀率均位列高校前茅。目前已累计招收近5000名博士后,其中在站博士后1100多名,出站博士后3700多名,出站博士后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各领域高层次人才。他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打造成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苗圃。
上午主论坛上,王家瑞首先作了题为《传统文化与国家关系》的大会报告。他认为,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绵延传承,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为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养分和智力资源。同时,中华文化始终都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让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时代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葛剑雄作了题为《统一过程与国家治理》的报告。他从历史的角度,以秦、西汉、东汉等朝代为例,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大一统”理念的形成原因,以及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现实,国家治理发挥的根本推动作用。
王国豫作了题为《技术的不确定性与“中道”》的报告。从技术与不确定性、技术伦理评价和规范的模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哲学中的“中道“思想对于构建与不确定共存的高科技伦理理论的参考价值。
朱春奎作了题为《儒家文化与公共管理》的报告。他认为推进中国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需要加强吸收儒家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
下午进入分论坛讨论环节。本次论坛共入选49篇论文,入选论文集的博士后与专家讨论传统文化与价值重建,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传统文化与科技、生态及生命等问题。专家和博士后们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学术和思想的火花在此间碰撞。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上海市博士后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