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痛点、超越期待,上海一网通办提升获得感
发布时间:2019-03-1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成为此次两会上备受关注的焦点。3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代表向媒体介绍了“一网通办”的现况及今年的目标。
目前,“一网通办”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已超过950万,实现了身份认证、总客服、公共支付、物流快递的统一;已接入1339项政务服务事项, 90%的网上办事事项实现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了全市通办,效果明显。今年将实现“双减半、双一百”,即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再减一半、提交材料再减一半,对100项政务服务事项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再增加100项民生服务事项全市通办,逐步使企业和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长期以来,到政务部门办事难、办事烦已成为民生痛点。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抱怨:企业和市民到政府办事搞不清找哪个部门,看不懂办事流程,备不齐材料反复跑……有鉴于此,“互联网+政务服务”已成为呼声日高的民众诉求,也成为政府共识。目前,多地都已开通针对企业及个人的政务服务网站,在这其中,上海去年10月份开通的“一网通办”平台已成为标杆。
这种标杆效应,首先来源于上海对于政府服务线上化的通透认知与明确定位。对于要办事的企业和市民来说,“进一网、能通办”最大的好处在于减少折腾、提高办事效率,但对于提供服务的政府来说,这些都只是“术”的层面,还必须上升到更前瞻性的“道”的高度。在观念上,将之作为“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落实上,要超越服务对象的现实诉求,想得更深更远。比如,3月1日,上海法院诉讼服务平台试运行入驻“一网通办”。其实,上海法院并非政务服务单位。它的入驻是主动打破政务服务的边界,在全国法院也属首创。
认知决定格局。上海对“一网通办”的高规格愿景,直接让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高要求、更大魄力。去年4月,上海大数据中心建立。这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了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四大基础数据库数据的归集纳入,推动政务数据按需100%共享。
“一网通办”的成功,还取决于上海永不满足,时刻以企业与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服务的升级迭代。一方面,“一网通办”向个人推出了买房、出国、生孩子,向法人推出了开餐馆、建工厂等上百个服务主题,今年“一网通办”货架上的服务包,还将扩展到300个。“一网通办”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你,原因在于其上线的AI服务官。依托于此,不断为用户进行多维度的“画像”,形成个性化的“一人一档”和“一企一档”,并动态学习用户行为,推动公共数据由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另一方面,上海今年对“一网通办”提出的高目标、严要求,本身也是自我施压与进取的表现。
从“能办事”到“办好事”,从消除办事难到不断提升办事体验,是上海“一网通办”的不懈追求。在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上海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建设上,“一网通办”必将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直击痛点、超越期待,上海一网通办提升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