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最南端的渔业大市(图),农业资讯,中国农业网新闻频道
发布时间:2019-03-1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海南省三沙市是中国位置最南端、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和人口最少的地级市,管辖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政府驻地位于西沙永兴岛。
记者在年前西沙群岛9个社区之一的永兴社区,很多渔民已经回家过年了,除了少部分留在岛上过年的渔民和家属,还有一些渔民打算乘坐1月26日的补给船“三沙一号”回文昌。宽敞整洁的社区街道、一栋栋装修一新的房屋、正在施工的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点、嬉戏玩耍的渔民子弟,构成了渔民新村里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第三代西沙渔民日子越过越好
62岁的西沙老渔民郑有柏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滔滔不绝。从外公那一代就开始从事渔业生产的郑有柏对渔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从19岁开始打鱼到现在,他已经在西沙打了40多年的鱼了,除了打鱼,郑有柏几乎没有别的技能。在他看来,打鱼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他的一种生活状态,只要天气好,他会每天都出海打鱼,捕捞品种主要以马鲛鱼和石斑鱼为主。打上来的马鲛鱼和石斑鱼一部分是用于卖给往来岛上的人,一部分是用于岛上表妹家的渔民餐馆里。
在西沙从事渔业生产的老渔民基本都经历了住在船上、住在岸上的简易木板房里、住在渔民新村三个阶段。说起渔民之前的生活状态,郑有柏告诉记者,在上永兴岛之前,他一般每年要从文昌出发出海3趟,一趟在海上待2-3个月,吃住都在自家的帆船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捕捞上来的鱼也只能在船上用盐进行简单地腌制,然后统一运回到文昌港口进行售卖。从2009年开始,他开始在永兴岛上居住,在简易的木板房里备了冰柜,每天捕捞上来的鱼可以进行及时地冰冻保存。这一年,他还购置了新的玻璃钢渔船,换掉了用了多年的帆船。三沙市政府对渔民在南村居住的木板房进行了搬迁改造,规划了新的渔民新村,极大地改善了渔民的生活环境,2018年5月,岛上的38户渔民住进了两户一栋的现代化住宅,每栋住宅面积达到110平方米。
为了促进渔民的转产转业,三沙市政府还为每户渔民提供1个就业岗位。郑有柏的老婆郑菊香说,自己从2018年12月开始做保洁工作,每个月能拿到4500元的工资,加上郑有柏每年捕鱼3-4万元的收入,一家人在岛上的生活越过越好了。
当被问及打算出海到多大年龄、还会让自己的子女再当渔民吗?郑有柏笑着说,只要能干得动,他希望可以一直打鱼打下去。至于子女,现在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儿子在“长乐公主号”游轮上工作,两个女儿分别在海口和文昌定居了,子承父业不太可能了。
据了解,永兴岛上为岛上居民建的小学已投入使用,目前有20多个孩子在这所学校就读,课程开设到三年级。
坚守在西沙的基层渔政人员
对于已经在永兴岛上工作了27年的中国渔政海南三沙渔政支队执法队员张少兵来说,这里的渔民都是他的朋友,被他帮助过的渔民太多了,他为渔民做的事儿也太多了。他对西沙的感情很深,他的父亲曾经在补给船上工作,目前,儿子也在补给船“三沙一号”上当轮机员。可以说,西沙这片海域承载了祖孙三代人的梦想。
从1992年上岛以来,他经历了没有饮用水,生活用水只能靠囤积雨水来解决的日子;经历了没有蔬菜自己种、没有肉自己养猪、没有水果就摘岛上的枇杷,这种冬瓜白、米饭白、白肉白这样“三白”的物资匮乏生活;经历了在每月一班的补给船因台风影响无法按时到达,3个月才能接到相应补给的日子;经历了通讯不发达,出海执勤回来后电话另一边是家人焦急等待的生活;经历了父亲重病住院,他无法第一时间赶回去陪伴的日子。高盐、高湿、高紫外线的环境,让张少兵患上了风湿、咽炎等多种职业病。他告诉记者,在海水淡化设备未建前,岛上的渔政执法人员只有靠井水洗澡、洗头,而那个时候守礁的渔政人员在岛上一待就是9个月,洗出来的头发硬硬的,颜色发红,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张少兵讲述了两个真实发生的事:几年前,岛上一户人家3岁左右女儿被发现羊癫疯发作,坐在垫子上口吐白沫,情况十分危机。在医生赶来前,他和另一名同事对小孩进行了紧急救治,他咬住小孩的脚、同事咬住小孩的手,直到小孩哭出声来,为后来的救治赢得了时间;2011年左右,他所在的渔政船接报,有一个渔民落海,他们立刻向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协调直升机,并协调周边渔船帮助救助,最终,落水渔民被另一条过往渔船及时救起。
张少兵说,在执法过程中登临渔船检查时,浪大的时候,船可被海浪推至1米多高,执法快艇靠上去的时候可达2米左右的颠簸高度。因此,岛上的渔政人员到了50岁就没办法在一线干了,危险性太高。而他今年已经49岁了,对一线的工作他依旧很眷恋。
据三沙市海洋综合行政执法局副调研员辛成城介绍,近年来,随着岛上硬件和软件设施的不断提升,渔政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渔政人员的守礁时间也从9个月变成20天的轮岗。为了更好地让渔民了解渔业法规,渔政人员会定期到永兴社区、码头等地进行普法宣传,保证渔民群众安心出海、安全出海。
渔民出海的晴雨表
三沙市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受热带气旋、海上大风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三沙海域辽阔,岛礁分散,如何开展为渔民提供气象服务保障一直是三沙市气象局不断探索和建设的重点工作。一方面,不断地深入研究预报预警业务,总结预报服务经验,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引领,实现与国家海洋局三沙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资源信息共享,开发海洋环境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产品,拓宽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渠道。近几年,市气象局由原来固定电话的单一服务渠道拓宽为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网站、电视、电台、微信、微博、智能手机APP、北斗星通等多元化的服务渠道,尤其三沙海洋气象短波电台通信能覆盖整个南海,有效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向“最后一公里”传输。
近年来,市气象局相继在各管委会和社区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气象信息队伍,使气象预警信息及时进村入户。此外,市气象局还增加了南海渔场天气预报服务和三沙海洋气象短波电台服务工作。为了做好渔民、渔船的气象服务工作,市气象局不断深入渔民群众,经过走访、调查和分析发现,渔民海上作业最怕的就是“鬼风”。“鬼风”具有尺度小、突发性强、难预测和灾害性大等特点,甚至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都很难捕捉到它的特点和行踪。为此,三沙市气象局加强短临天气预报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并制定“叫应”机制。只要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到或预测热带气旋、雷雨大风和海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业务员会立即发布预警信号,及时通知市政府、海事等决策部门将信息传达给海上作业的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