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轨交建设有七大“重头戏”
发布时间:2019-03-1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市发改委近日公布2019年重大建设项目清单,其中轨道交通的“七大项目”赫然在列,备受关注。它们是:10号线二期(新江湾城—基隆路,在建)、14号线(封浜路—桂桥路,在建)、15号线(顾村公园—紫竹高新区,在建)、18号线一期(长江南路—航头路,在建)、18号线二期(新开工)、轨道交通崇明线(新开工,启动)、轨道交通补短板项目。
如此多的线路,如此多的车站,如此多的工地,盾构对既有线路“贴身”穿越也时常出现,其安全可有保障?如何做到万无一失?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刘加华坦言并披露,上海地铁建设点多、分布广,每条线上有很多车站;参建单位也很多。为此,需要有一套管理系统来对风险进行管控,以提高监管效率,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由此,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远程监控中心应运而生。
监控中心就像个“大脑”
这一监控中心监管着所有在建的上海地铁工程,它简称“RSCC”,监控整个网络建设的安全和风险,类似于控制整个网络安全的“大脑”。设置于中心的大屏幕,可实时显示某个地铁工程的各项建设数据。“工地内,通过720P的高清‘全球眼’摄像头,将实时施工情况传输到我们的远程监控中心,而且是全覆盖的。”上海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史正洪说。
比如在建14号线,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看到静安寺站正在进行土方开挖,还能及时发现现场的不文明、不规范的操作。“原来依靠人到现场去检查,只能一个点一个点的查,耗时又耗力。现在通过‘全球眼’,随时可调取任何一个车站的施工镜头,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也大为提升。参建单位对此很欢迎,因为它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管理工作量。”刘加华表示。
RSCC管用,“警情”大降
在15号线吴中路站,施工项目负责人杨勇经理告诉记者,车站长度达170米,在站体的东侧设置了四个“全球眼”对整个基坑开挖实施全覆盖监控,保障安全,促进文明施工。
刘加华说,摄像头监控有五大功能:“风险评估”、“过程控制”、“应急指挥”、“案情分析”、“指标研究”。比如说“风险评估”,就是要把目前所有车站的地质情况,根据它的施工难度、周边的环境,给它分一下等级,最后形成一个“风险清单”,这就是“风险评估”的内容。还有“应急功能”,如果某一处发生险情,监控设施立刻进行预警,应急队伍及时赶到现场把险情处理掉。
通过“RSCC”这样的管理系统,工地警情数量从2008年的244起,减少到2017年的4起。所谓“警情”,就是指可能发生风险事故的情况。还有“风险指数”,从2010年左右的10,到目前只有0.4。
[新闻延展]
地铁新线建设常有“贴身穿越”之惊险
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远程监控系统的高效运作,让地铁建设全天候处在监控之中,最大限度避免了建设中的隐患。不过,地铁建设背后的科技力量,还远不止于此,地铁网络的密集建造,让地铁的施工环境日益复杂,上海地铁建设如何完成极限挑战?
比如新地铁建设时,地下盾构穿越既有线路就是非常大的难点,沉降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比如在建14号线经过2号线静安寺站,在2号线下面穿越,施工环境极为复杂。轨交14号线发展有限公司项经四部经理吴东鹏表示:周边环境的确非常复杂,高楼林立,有会德丰大厦,还有2号线车站和主变电站、延安路高架等等。
14号线静安寺车站总长度是230米,距离旁边的建筑物非常近,比如到2号线的区间是15米,到2号线的主变电站只有9.14米,到延安路高架的桩基只有5.6米,再到汇德丰大厦基本是“零距离”。14号线静安寺站是目前上海区域唯一一座站本体下穿延安高架的车站,建设采用了创新工艺,用三根类矩形的顶管来进行车站本体施工。其次,从设计源头角度,采用了很多新措施,比如对地墙接缝进行了预处理,基坑开挖时在支撑上采用特别系统,增加了技术上的保险措施。
还有14号线的静安寺到武定路区间,需要下穿运营中的2号线,距离仅1.1米,难度系数极高。刘加华说,以前这样的情况也出现过,比如9号线穿越1号线,距离只有0.9米,为此边上要做加固措施,还要在既有的隧道上做一些压重处理,加上全断面的监控沉降,一旦有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设者在施工时还对工地扬尘进行控制,在每一个工地设置有PM2.5微型监测站,一旦周边的大气环境出现尘埃比较高的情况,建设者就采用水喷淋技术,将尘埃降低到最大限度,以保护周边环境质量。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今年上海轨交建设有七大“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