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的追逐与梦想
发布时间:2019-03-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元宵节,北京街头,“的哥”李师傅看着导航仪上的一路绿色,对着乘客感叹,“街上比前几年冷清了些,这回京的人,都到哪去了?”
乘客王某回答说:“可能是还没回来,也可能是不想回来,我有好几个同事都选择回到家乡寻找工作了……”
春节之后,各地人才政策密集出台。不仅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也相继调整落户政策,不仅降低购房、社保的门槛,还提供购房补贴、创业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与之对应的是,2018年京沪常住人口再次负增长。
在大城市压力和家乡政策吸引下,一些在超大城市工作的小镇青年正准备重返“小镇”。这也意味着,一场青年人口的反向流动,正在逐渐凸显。
京沪漂“逃”到哪去了
“逃离”北上广一直是舆论场上的热门话题。据近期一些城市公布的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常住人口持续负增长。2018年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54.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6.5万;上海常住人口为2415.27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以上。
北京“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显示,北京市2017年常住人口规模为2170.7万人,比2016年减少2.2万人,自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常住人口负增长。中商情报网的一份数据报告也显示,北京和上海常住人口均超2000万,但2017年却首次同时出现负增长,分别减少2.2万人和1.37万人。两年下来,京沪常住人口下降超过23万人。
反观上海周边的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湖州、芜湖等城市,2018年常住人口处于正增长状态。
未来京沪人口是否会进一步下降?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张耀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这要取决于京沪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比较和城市调控力度。就目前和短期来看,京沪的吸引力远大于其他城市,人口吸引力依然强劲。“不过从长远来看,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会不断增强,与京沪的人口吸引力差距会减小,更多的人口将会流向二三四线城市。”
张耀军认为,不仅在经济上,二三四线城市未来在教育和医疗上的差距也会不断缩小。“各地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和医疗等差距,只是发展不太明显。相信以后,短板一定会补上。”张耀军说。
重返“小镇”?60%的北漂族想过离开北京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定义,“小镇青年”是指生活在我国地级市、县城及建制镇的18岁至35岁青年。为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以往许多小镇青年背井离乡成为“北上漂”。
但如今,一面是大城市日益增加的压力,“北上漂”不再高大上;另一面,“小镇”却有着越来越优厚的人才政策与就业环境,如今的“漂一族”,出现了动摇。回到三四线城市就业生活的青年越来越多,“小镇青年”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
在深圳工作近4年的李可如,今年春节产生了回到老家湖北黄冈的念头。在深圳,他开拓了眼界,但身心也日益疲惫,“城市节奏太快,整天忙碌,吃不完的快餐,挤不完的地铁”。
深圳虽然工资比老家高,可扣除每月的房租、交通、聚餐等费用,一年下来他都攒不下5万元。去年,李可如花60万元在老家县城买了房,要还贷款,“如果还在外面付高额房租,感觉挺不值当”。一旦在老家找好工作,他就准备返乡。
在北京工作的90后王杰也产生了重返“小镇”的想法。来自河南周口的他每天有两个小时奔波在上班路上,五环外12平方米的单间,月租金近3000元,“生活质量实在是太差了”。
极光大数据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越是大城市,通勤时间越长。在统计的全国主要10个城市中,北京的通勤路程最长,达到13.2公里;上海通勤路程排名第二,达12.4公里。
中国新闻周刊发布的《北漂爱情大数据》显示,生活成本高、远离父母、交通拥堵、交际圈子窄等都成为北漂族生活压力的来源。60%的北漂族想过离开北京。数据还显示,67.33%的北漂族认为北京房价高、房租贵;64.36%的人认为交通太拥堵;26.73%的人认为消费水平高;还有23.76%的人觉得北京竞争激烈……
同时,二三四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一线城市的“漂一族”,不无吸引力。
据央视报道,有业内人士指出,进入2018年,二线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非常给力,特别是西安、南京、合肥等城市政策力度空前。另外,四线的县级市以及县城,比如浙江绍兴上虞、江苏昆山等县级城市也出台了人才政策。2019年,各级别城市基本全面开花,人才标准继续下移,在一些地方很大程度已经开始变成了劳动力之争。
小镇青年与“小镇”的碰撞
回到“小镇”的青年过得怎么样呢?据记者采访发现,回到“小镇”的人群,既享受来自小城的安逸和舒适,同时部分人不得不承受与一线城市比文化氛围弱、娱乐种类少等落差,重返“小镇”需要一段时间磨合适应。
一年前从北京回到贵阳创业后,刘明明显感受到房租负担轻了不少。在北京,五六十平方米的公寓月租金需要6000元,而在贵阳,1500元就可以租下90平方米的2居室,和朋友分摊下来自己每月只花不到800元。“贵阳买房会更现实,在北京基本没有可能性。”
回到“小镇”后,刘明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和在北京比,人会更现实。“在北京30岁不结婚、一事无成,不会有人说你。在家乡,同龄人都结婚买房,你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此外,他还感受到小地方的人思想的固化,审批流程更慢。娱乐活动、文化氛围也都有相当差距。在北京,刘明可以滑雪、去大学听讲座、参加图书沙龙,而在贵阳,这些机会都很少。
从北京回到河南南阳一年半后,陈思楠还在和家乡磨合。便宜的住房、更多空余时间、和亲友相处、便利的商超,都是她眼中的“小镇”优势。不过,和刘明一样,她发现小城文化氛围很淡。在北京时常去故宫和国家博物馆的文艺女孩,现在周末主要看视频度日。
而另一些回到小镇的青年,选择改造环境,自己创业,把大城市的理念带回家乡。
在广州打拼多年后,为了陪伴父母,黄清华回到了家乡湖北秭归。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城市的落差,回去后的第一份工作,薪水都不够自己花销。和家人商量后,黄清华选择了创业——种橙子。他克服了资金不足、山区交通不便等一个个困难,事业终于有了起色。2014年,他还紧跟潮流发展起了电商。如今,黄清华已是晴晴果园生态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带领村民创造着每户几万元的年收益。
青年回“小镇”关键要解决就业问题
但创业者毕竟是少数,就业仍是大部分返回小镇青年的首选。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小镇青年”的追逐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