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尝非遗美食体验手工技艺 上海开启全城“非遗嘉年华”
发布时间:2018-08-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市级非遗传承人周若妹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现场介绍海派剪纸技艺。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在宝山区,经过不断的研发和调试,几近消失的非遗美食“罗店天花玉露霜”被成功复原,重回人们的视线。在闵行区,“上海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七宝皮影艺术”“莘庄钩针编结”“颛桥剪纸艺术”“上海细刻”等30多个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齐聚华漕手工技艺体验基地,向人们展示传统技艺之美……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开启全城“非遗嘉年华”,350多名传承人走进全市250多个文化设施开展800余场非遗活动,涵盖互动体验、讲座培训、展演展映、专题展览等多种形式。同时,全市近百处文物建筑集中向公众免费开放。其中,首次敞开大门的黄浦区原法租界会审公廨及警务处旧址和静安区德莱蒙德住宅,更是吸引了市民竞相前往参观。
从“进社区”到“在社区”,让非遗回归民众生活
昨天上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主会场活动在大世界举行。活动现场,五位非遗传承人代表共同启动“非遗在社区”活动,一项覆盖全市的非遗社区传承传播工作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非遗的本质,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非遗源于民间,我们要让它们回归民间。”市文广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杨庆红如是表达了“非遗在社区”活动的举办初衷。
据透露,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上海的非遗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呈现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特征,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国非遗体系中独具特色。截至目前,上海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三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项目55项、市级项目 220项、区级项目 400余项,国家级传承人 120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800余名。
“各区近些年已陆续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进与在,虽仅一字之差,但‘进’强调的是时效性,而‘在’则是让非遗在社区扎根。总结上海十余年来的非遗保护历程,我们意识到: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开展非遗保护的关键,是回归当地民众的生活,使之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杨庆红说。
在昨天的大世界主会场上,除了在舞台上呈现各自的非遗绝活,本市16个区还专门设置了展位,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通过展板、图文、宣传资料、传承人作品立体呈现非遗家底。现场互动频繁,十分热闹。
非遗体验集市全天候不间断开放
全市250多个文化设施也推出了各项非遗传承活动,市民随意走进一个社区,就能参与、体验。比如,宝山区12个街镇与35名传承人约定,6月8日至10日,每个街镇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天都要开展培训、展览等“非遗在社区”活动。在黄浦区,四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5个传承点迎来海派灯彩、上海剪纸、面塑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
在嘉定新城西云楼广场,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集市全天候不间断向市民开放。市民们吃着热腾腾的南翔小笼、徐行蒸糕,听着悠远多彩的嘉定竹刻历史,看着草编、篾竹等传统技艺精妙手法,体会着非遗为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美好。
今年恰逢嘉定建县800年。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是发挥嘉定“教化之城”的底蕴和特色、擦亮“教化嘉定”文化名片的有效途径。五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获颁嘉定区“非遗在社区”非遗名师聘书。未来,他们将在学校、社区的各个角落,常态化开展演、讲、示、教等公益性传承传播活动,从而形成“每个街镇有非遗、每个社区有传人、每个设施有活动”的活态传承局面。
“形”“魂”并重,让“乡村振兴”底气更足
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还成了彰显乡村文化魅力的舞台。昨天,长三角地区的十支莲湘队伍齐聚金山区廊下生态园,参加2018金山区乡村艺术节开幕式暨“廊下杯”长三角莲湘展演,带动了长三角文化交流。在廊下生态园广场、山塘村古戏台、廊下小学、特色民居等地,有民间达人、民俗文化集中展示,也有各类风味小吃挑动味蕾,还有广场舞大赛、大型沪剧《新娘奇冤》等人气集聚。
据了解,金山区为落实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要求,正实施乡村文脉传承工程,将通过三年时间(2018-2020年)开展上海金山乡村艺术节活动(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至中秋节),全面发掘“八个一”乡土文化资源,即:一批生动、精彩、让人印象深刻的民间故事;一批可以展示乡村风采的非遗表演项目;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一批具有特色的传统节庆;一批让人难忘的传统风味小吃;一批让人听过会有点感动或感触的历史人物;一批体现传统价值观的族规家训;一批体现乡村历史的遗址遗迹。同时,挖掘乡村的记忆、文脉和能人,深入培育“五个百”项目——发现百位民间文化达人,创作百篇民间传统故事,发掘百种民间乡土记忆,打造百处乡村文化景观,建设百个百姓文化展示平台。努力留住乡愁和风情,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让“乡村振兴”底气更足。
从文物建筑中近距离感知历史
昨天,全市近百处文物建筑向市民敞开大门。早上九点不到,建国中路22号门口已排起了长队。这里是原法租界会审公廨及警务处旧址,为外廊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底层水泥仿石饰面,有外置石梯,开拱形窗洞;一至二层采用清水红砖砌筑,砖工精美。“嗲!”前来参观的市民纷纷在建筑前合影留念。该文物建筑建成于1918年,今年正值建成 100周年,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昨天的参观需提前通过上海文化云预约,但现场依然有不少没来得及预约的市民前来碰运气。“我看到介绍里说这里最初是原法租界依据不平等条约设立的司法机构,曾关押了陈独秀、七君子等进步人士,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风云往事。这么重要的历史建筑,有了机会一定要来看看。”市民张先生说。
另一处首次对外开放的文物建筑是静安区德莱蒙德住宅。它由上海的白礼氏矿烛公司购地投资兴建,于1917年落成,因外侨德莱蒙德在此居住而得名,是一幢三层三开间的英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品尝非遗美食体验手工技艺 上海开启全城“非遗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