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生新兵比例近年来稳步上升 2017年高达88.9%
发布时间:2018-06-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大学生们开展穿越雷区、穿越火线、救护伤员、补给前线等主题活动。张洪摄
又到征兵季。大学校园里旗帜飘扬,大幅征兵海报随处可见,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征兵宣传片和大阅兵录像,各驻沪部队代表热情接待前来咨询的有志青年,向大学生们介绍军兵种知识和部队生活。征兵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前来登记报名的适龄青年。
上海市征兵办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大学生新兵比例已连续六年攀升,达到近九成。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征集的新兵大学生占比超过55%,2013年、2014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7%和60%。201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首次下达征集大学生新兵70%的指导比例,上海当年征集大学生新兵比例达到71.9%,2016年这一比例达77.9%,2017年这一数字再次刷新为88.9%,连续第三年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入伍的大学生士兵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他们回到校园,用亲身经历激励学弟学妹们携笔从戎,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增光添彩、建功立业。
部队是锻炼成才的大熔炉
5月17日,为吸引优秀大学生参军入伍,完成年度征兵工作,静安区征兵办牵头,联合海军、陆军、空军、武警、火箭军、战略支援等驻沪部队和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启动征兵宣传进高校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邀请从学院走出去的优秀大学生士兵周洪硕,为在校的大学生作报告,周洪硕过硬的成绩给人印象深刻。
周洪硕,中共党员,1995年1月生,安徽蚌埠人,上海行健学院大专毕业,2012年12月入伍,现为陆军第71集团军某部无人机班班长。
入伍前,小周已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是所在院校运动队的顶梁柱。当他作出参军入伍的决定时,亲友、教练、兄弟颇为不解,他却笑着说:“从军是我的梦想,自己选择的路,苦累我都不怕,我一定要去参军!”
运动员的训练底子,使得周洪硕一入军营就成为战友中间的“训练尖子”。由于综合素质突出,他先后两次担任带新兵骨干,为了给班内新同志制订科学高效的训练计划,他梳理总结了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验,针对不同新兵的身体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所带的新兵班训练成绩一直名列连队前列。
新装备集训正值盛夏,蒸笼般的装甲车一进去就是几个小时,周洪硕最终熟练掌握“四车一组”的操作和使用。猎人狙击手集训,他在冰冷的地面一趴就是几个钟头,最终被集团军评为“优秀狙击手”。
“当兵就是为保家卫国,没有勇争第一的劲头怎么能锻炼出过硬的素质和技能;没有过硬的素质和技能,又何谈保家卫国。”内心的坚守促使他在面临困难时迎难而上。2016年,仅有大专学历的他作为全军第一批士官参谋,同数十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军官一起参加集团军预任参谋集训。
面对复杂的战术计算和烦琐的战术标图等科目,学历差距瞬间凸显,但这没有让他退缩,反倒激发起周洪硕的血性和韧劲。他坚信,知识上的不足可以用勤奋弥补,别人算一遍就能掌握的计算,他就算五遍、十遍;别人两个小时可以做好的战术标图,他就用四五个小时。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他终于在士官参谋比武考核中取得第一名。
当兵五年,小周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作为大学生优秀士兵代表已纳入提干考核对象。“部队是锻炼成才的大熔炉,有志青年应当响应国家号召从军报国!”听完周洪硕的先进事迹,大学生们激情澎湃,踊跃报名参军。
静安区征兵办主任、区人武部部长陈立新说,“看到当兵确实能使自己经受锻炼、提高能力素质,许多大学生将参军入伍作为自己人生发展的选择。现场有很多同学当场报名。”
军旅经历是笔宝贵的财富
胡眸,上海交大园林科学与工程系学生,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曾在装甲兵工程学院服役,期间荣获军二级装甲技术标兵等荣誉。
2012年9月,拿着录取通知书,胡眸从四川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三个月后,刚刚熟悉了校园,生活稳定下来,一则征兵海报“打破”了平静:“我要去当兵。”
入伍时,武装部陆老师临别时说:“咱交大人去当兵,在部队都是很优秀的!”想着不能给交大丢人,胡眸拼着一股劲获评了新兵营“训练标兵”“内务标兵”“学习标兵”一系列称号。新兵训练是从地方到部队的转变适应,这段时间也夯实了他的身体基础和军事基础。
集训结束,分兵下连。胡眸有个念想:只有玩过枪打过炮开过坦克才不虚此行。后来,他“如愿以偿”下到基层,去到坦克连队,更巧的是部队就在卢沟桥边上。当他触碰到九九式坦克那五十余吨重钢铁身躯时,非常激动。
既然携笔从戎,必当文武双全。胡眸坦克理论考试全团第一,驾驶实训考试第一批通过,三个月考过坦克驾驶证、坦克教练证。最终,胡眸成了军校里一名坦克教练员,服役期间,将十几名军校学员培养为坦克驾驶员。期间,他认真学习,成为同一批次唯一一个同时掌握坦克火控操作、通信系统以及修理技艺的义务兵。
2014年12月,退役复学。胡眸选择了园林专业,一门学术和艺术兼修的专业。现在胡眸已经大四,顺利保送到本专业继续读研。
回到校园读书,军旅经历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范宏博曾服役于原陆军第一集团军,“很多事情,部队教会我自己去承担。”当了两年武警的廖樟华说,十分感激两年“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教会了他雷厉风行,教会了他“受得了的当锻炼,受不了的当磨练……”
办起“交大戎耀”微信公众号
“师兄!我被新兵营表彰为全能标兵了。”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管理系大三学生李荣祥收到退伍返校后的第6个喜讯。
“乐呵啥!跟你一起入伍的同学都有嘉奖的咯,要继续努力哦!”每次接到刚入伍的同学电话报喜,他总会“调侃式”地鼓励。
李荣祥曾是南部战区陆军某旅一名战士,他身材瘦削,在人群中并不出众,可他在上海交大却也算个名人。他不仅是他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参军入伍后成为优秀导弹射手,还赴朱日和参加了重大演习任务,被评为“优秀义务兵”。
退伍后,他不忘军人本色,在保证学业不落后的同时,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投入自己的“传递绿色火炬”想法中。为了让更多同学进一步了解军营、理解军人,激发同学们的国防意识和参军报国热情,他主动向学院申请创立“交大戎耀”微信公众号,发布学院退伍军人活动讯息和退伍军人感悟文章等。在他的号召下,上海交大退伍学生们成立了“退伍军人协会”课外小组,他主动协助学校武装部参与国防教育、征兵宣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