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在阿里地区引强烈反响
发布时间:2021-12-2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党的恩情照边疆 让我怎能不歌唱
——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重要回信精神在阿里地区引起强烈反响纪实
鸿雁万里佳音来,藏西千山笑颜开。
当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和央宗姐妹回信的消息传到阿里地区后,还沉浸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喜庆氛围中的藏西各族干部群众顿时沸腾了:大家反复诵读总书记的回信内容,积极通过媒体收听收看相关新闻报道,迅速召开各类传达学习会议。
短短几天时间里,总书记回信精神就在3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我可以用自己的生活证明,山的这边就是比那边好!”
“总书记的回信不仅写给卓嘎央宗姐妹,也是写给每一位边疆群众的,写给谁都一样,我们的心里一样充满感激!”
“我家祖祖辈辈在边境线上生活,我也要生活一辈子!”
“没有中国共产党,哪有我们这个小山沟里的幸福生活!”
连日来,生活在阿里地区甲岗、典角、什布奇、楚松等边境村的群众纷纷发声,用经年累月的亲身经历,用生动朴实的真挚话语,讲述着自己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讲述着总书记回信精神在自己心头涌动起的浪潮般的温暖与感动……
日土县日松乡甲岗村扎西次仁:“山的这边就是比那边好!”
11月1日清晨,60岁的老党员扎西次仁早早地起了床,穿戴整齐,别上党徽,来到甲岗村会议室,等候十九大代表次仁巴珍与地区人民医院义诊队的到来。
在聆听了次仁巴珍代表宣讲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卫生知识后,扎西次仁在义诊队量血压、测心率,领了2盒感冒药。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身体还很健康后,老人很是开心。
“1972年,15岁的我就作为民兵参加边境巡逻,一直干到45岁,身体早都锻炼出来了。”扎西次仁骄傲地对记者说,“那时我们巡逻的条件可比现在差远了,没有一分钱补助不说,还要自带马匹和食物,最远的一趟需要两天时间,不管刮风下雪,只要有任务就必须去。”
45岁以后,年岁渐大的扎西次仁不再参与边境一线巡逻,转为驻守哨卡,又接着干了10年,直到前几年才彻底告别民兵生涯。平日里,他经常对包括儿子在内的年轻民兵讲述自己的守边故事,勉励大家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继续为祖国守好边疆。
“我们不把甲岗守好,难道让别人来守?”这是扎西次仁对年轻人最常说的一句话。
2015年,国家投资9019万元,在甲岗村启动了边境小康村建设,实施92户民房主体建设及村民广场、村级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已有49户200余名群众入住。
扎西次仁的新居是一座独家独院的两层小楼,总造价36万元,国家出了30万元。如今,他的儿子开着一辆双桥货车跑运输,一年收入有10万元,自己每年也有1万多元的政策性收入,家里还养了300多只羊,过着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
“我现在60岁,入党40年,作为一个老民兵,亲眼目睹了甲岗的发展变化。”临别时,扎西次仁乐呵呵地说,“我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告诉所有人,山的这边就是比那边好!”
他依旧硬朗的身躯矗立在白墙红檐的家门前,让人不由浮想起当年边境线上那个矫健的身姿。
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嘎玛次仁:“一样的关怀和温暖!”
“典角村里有一大半是我亲戚。”嘎玛次仁对记者说道。
尽管腿脚有些不大灵便,但71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言谈中颇有几分威严与自信——如果说每个村都有一个大户人家的话,嘎玛次仁就是典角村当仁不让的“大当家”,因为没有他们一家,就没有今天的典角。
1984年,他和妻子以及另外4户群众响应政府开荒戍边的号召,从100多公里外的噶尔县加木村搬迁到典角,就此定居下来。然后没过多久,就有3户群众忍受不了边境一线的艰苦生活,返回了加木村,只剩下他和妹妹索南拉姆两家人继续坚持。
“因为那时我妻子和妹夫都是共产党员,必须尽到党员的责任、带好这个头,而且我是听毛主席的话长大的,他教导我们要自力更生。”嘎玛次仁回忆说,“所以我们选择留下,只要能生存下来,这片土地就是属于中国的。”
此后数年的时光中,嘎玛次仁与妹妹两家唇齿相依,在满目砾石的土地上开荒,在终年不休的大风中搭房,终于顽强地在荒无人烟的典角扎下了中国老百姓的根。直到1990年,又有9户人家搬迁过来,典角才有村庄的模样。
后来,嘎玛次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1996年期间,他担任了典角村支书。至于边境放牧巡逻,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一年至少要去10余次。他还给家里定下规矩,除了2个外出读书的女儿外,其余5个若结婚必须招上门女婿,唯一的儿子自然也是在当地成家,6个子女又为典角增加了6户家庭。
现在,嘎玛次仁和典角二组的27户群众全部居住在2012年建成的边境小康村新居里,与68岁的妻子旺姆安享晚年。
10月18日那天早上,他迈着蹒跚的脚步,颤颤巍巍地走进村委会,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全程聆听了总书记所作的报告。老人说,之所以主动去村委会,是担心一个人在家听不懂,需要有人在旁边翻译和解释。
“总书记的回信就跟写给自己似的,感到一样的关怀,一样的温暖!”嘎玛次仁边说边挥手。
这只守边30多年的粗糙大手上,满是厚厚的茧。
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群宗卓玛:“继续为祖国守边放哨!”
在阿里边境一线的群众心中,“爱国”这个词,是不用教也不用说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与职责,只需用行动来证明。
1984年,在札达县底雅乡爱民桥剪彩仪式上,22岁的群宗卓玛代表当地群众向南疆军区副司令员罗泉源敬献哈达和炒青稞,那张发黄的老照片里的她,风华正茂;2011年,49岁的群宗卓玛在边境一线工作时,为了保护国家机密挺身而出,孤身一人与外军士兵对峙的她,大义凛然。
底雅乡是阿里地区海拔最低点,仅有2900米,气候干燥,盛产苹果、杏子、核桃等果品。尽管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这里的群众同样承担着守边卫国的重任,而群宗卓玛就是其中涌现出来的一位“巾帼英雄”。
2011年8月的一天,群宗卓玛与两名乡干部在边境一线(我国境内)开展基本草场划定工作时,遭到一名持枪外军士兵的无礼阻挠和纠缠,甚至要求检查她们的背包,而背包中有草场划定的GPS、地图等工具和机密资料。于是,群宗卓玛不顾个人安危,一把夺过已被外军士兵抓在手中的背包,快速递给乡干部,让他们赶紧离开,独自面对愤怒的外军士兵和举起的枪口。
“这是中国的土地,这是我爷爷放牧的地方,我是一个中国公民,我身后就有解放军,你无权对我们这么做,请你赶紧离开!”略懂一点外语的群宗卓玛挺着胸膛,毫无惧色、义正词严地对外军士兵说道。最终,深知理亏的对方收起枪,悻悻离去。
由于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突出,群宗卓玛被光荣地授予2014年“全国国防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
“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底雅,我也会在这里过上一辈子,继续为祖国守边放哨。”群宗卓玛如是说道。
尽管已是初冬,但群宗卓玛家里的鲜花依然盛开着,接过她端上的自酿杏子酒,三口一杯下去,香甜而清冽。
札达县楚鲁松杰乡楚松村赤列朗杰:“日子过好,让总书记放心!”
“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一点,带领大家富起来,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让总书记放心,也是为祖国守好了边。”赤列朗杰对记者说道。长期经商的他,不仅脑子灵活,观点也颇为新颖。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在阿里地区引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