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

发布时间:2021-12-0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前 言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行政区划包括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等七个主城区及汉南、东西湖、江夏、蔡甸、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此外设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km2,常住人口838万人。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
由于武汉市所处的地质环境复杂,降雨充沛,加之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因而在市内产生了岩溶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局部地段灾情严重,对国民经济建设及社会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
二十一世纪初期,是武汉市全面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国际型大都市的重要建设时期,切实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资源,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保证武汉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决策水平,全面建设山水园林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市是全省较早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市(县)之一,2004年武汉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1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武政办[2004]191号文发布实施,该规划实施五年来为指导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在自然和工程活动因素综合作用下,全市地质灾害灾情发生了变化,此外,伴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均有必要对规划进行修编、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重新调整,提出针对性的地质环境保障措施和对策,以全面配合“两型社会”建设。由此,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要求,本次规划在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制。本规划中地质灾害主要指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规划以2010年6—7月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基础编制。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适用期限为:近期到2015年,远期到2020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武汉市所辖行政区域。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
1、武汉市地质灾害概况
依据武汉市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市内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体)、地面塌陷三种地质灾害类型共73个灾害点(附表1)。其中有滑坡(不稳定斜坡)37处,占全市地质灾害总数的50.7%;有崩塌(危岩体)17处,占总数的23.3%;地面塌陷19处,占总数的26.0%。
地质灾害发育规模以小型为主,有71处,占总数的97.3%,中型规模2处,占总数的2.7%。
按照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大小可划分为:小型61处,中型7处,大型3处和特大型2处,分别占总数的83.6%、9.6%、4.1%和2.7%。
在73处灾害中,稳定性好的有11处,稳定性较差的有44处,稳定性差的有18处,分别占总数的15.1%、60.3%和24.6%。
市内各类地质灾害已造成2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741.25万元。目前地质灾害隐患仍对3193人、11569万元财产构成潜在威胁。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滑坡
滑坡是市内的主要地质灾害,总共37处(土滑16处,岩滑21处),滑坡总体积达55.06×104m3,危害较重。滑坡分布于市内汉阳、武昌、新洲、黄陂、汉南、蔡甸、江夏、洪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残丘、丘陵地带,人工切坡建设、采石场采掘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占滑坡的61%。区内滑坡均为小型,最大者5.94×104m3。
(2)崩塌
共17处,分布于洪山、新洲、蔡甸、黄陂、江夏区的残丘、丘陵地带,总体积16.70×104m3。区内崩塌以采石场采掘、人工切坡建设引发为主,占总数的82%,其规模以小型为主,中型仅2处,崩塌体积小的仅约24m3,最大9.0×104m3,规模相差悬殊。
(3)岩溶地面塌陷
共19处,分布于武昌、洪山、汉阳、江夏和汉南区的平原地带,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总面积约10.74×104m2。区内塌陷均为小型,塌陷面积小的仅约4m2,最大的总面积达4.68×104m2。市域发生的地面塌陷均具有典型覆盖型塌陷的特点,但每处塌陷又因岩溶发育特征、上覆盖层结构和物质成分差异、以及诱发因素等的细微差别而表现出不同的发育规模和形态特征。
3、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武汉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以及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情况,结合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综合分析预测,武汉市地质灾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趋势为:
(1)地质灾害灾种类型与分布基本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自然降雨型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发生在6~9月份汛期。
(2)城市建设、公路、铁路、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仍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随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大型工程,发生地质灾害的频度与危害有增强的趋势。
(3)地面塌陷仍是威胁主城区安全的主要地质灾害,伴随着工程建设在地面塌陷易发区内仍有可能发生影响较大的地面塌陷灾害。
(4)矿业开发活动致使矿区生态环境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局部可能引发新的矿山地质灾害。
总体而言,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主城区,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将改变地质环境,特殊的地质条件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局部易发地段地质灾害将较为突出,地质灾害发展总体趋势较为严重,需各方加以重视。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国土资源部统一安排开展了武汉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查明了武汉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划分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分区和防治分区,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实行了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力求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1、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得到宣传普及
近些年,武汉市充分利用每年“4.22地球日”的时机和省会城市国土资源系统机关、单位多的优势,广泛开展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通过2003年的首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7年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在全市普及了地质环境保护知识,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自我防范意识。
2、宣传、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法规
组织宣传国务院2004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1年8月1日施行的《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并认真贯彻、落实,使我市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上法治轨道。
3、地质灾害防治组织体系建立
政府机构改革后,全市建立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赋予了本地区地质环境管理的职能,同时,依托乡(镇)所,赋予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组织职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武汉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每年市局编制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求各区必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专人监测,明确各级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追究制。
4、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基本建成
依托2007年地质灾害调查时建立的地质灾害监测点,组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形成了监督管理体系、群测群防体系、快速反应体系等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
对于地质灾害监测点,在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同时,建立并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组织—乡村落实—群众参与(由专业队伍指导),由上至下的群测群防体系。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基本形成了以市国土资源局为指挥核心,基层快报、专业队伍快速出击的快速反应体系。
5、地质灾害勘查、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武汉市在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治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表1—1)。
表1-1  武汉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览表
时间 工作内容 备注
1991年 陆家街、倒口湖、中南轧钢厂等塌陷区详勘  
1995—1998年 陆家街、阮家巷及武金堤倒口湖段岩溶地面塌陷治理 首次运用高压旋喷和静压灌浆技术
2000年 开展《湖北省武汉市城区(余家湾—青菱)岩溶地面塌陷勘查》项目 采用钻探、物探、地面测绘等技术方法
2006—2008年 开展《武汉市地面塌陷灾害调查与监测预警》项目 以地面调查、物探和钻探为主要手段
2006年 中大集团对长江紫都岩溶塌陷地段进行治理 
2007年 在长江紫都岩溶塌陷地段进行专业监测  
2008年 对汉南区陡埠村塌陷进行勘查治理,并进行专业监测 国土资源部门与水利部门合作
2009年 进行武汉市岩溶塌陷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2009年 将武昌区楚望台列入楚望台历史遗址公园建设范围,将受威胁群众搬迁安置 补偿安置经费2000余万元
2009年 对凤凰山、白土塘和胭脂山分别进行工程治理 治理总经费390余万元
6、坚持推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为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自2000年始对绕城公路、黄家湖大学城、天河机场、快速出口公路、阳逻大桥、长江隧道、垃圾处理场、住宅小区等新建工程建设项目,均按要求实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2005年——2010年在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备案的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就达428份,评估工作作为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对工程建设起到了未雨绸缪的实际防灾作用。
(三)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从全市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都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职能部门的不懈努力,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已经构建,对部分岩溶地面塌陷区实施了勘查、监测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又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1、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危害大,监测预警、勘查治理任重道远,亟待加强
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害严重,尤其是主城区已造成的损失更是巨大。虽然自九十年代后在塌陷区投入了部分勘查、治理工作,但对塌陷区的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实际投入的治理工程更少。因此,今后围绕岩溶地面塌陷这一严重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在监测预警、勘查治理等方面仍需要加大投入,以达到有效防灾减灾的目的。
2、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渠道亟待解决
武汉市各级财政目前没有专门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预算资金,不利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亟待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渠道支持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筹措机制。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待解决
武汉市矿山在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动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个别矿山死伤事故触目惊心,有的矿区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由此引发的矿地纠纷不断,部分主城区内的废弃矿山严重影响城市景观,与山水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不协调。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门的主持下争取中央、地方及社会资金开展了一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总体治理面积有限。因此,整治、恢复矿山地质环境任务繁重。
4、已有地质灾害隐患多,各类工程活动不断引发新的地质灾害,监管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武汉市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随着地铁、城际铁路、过江通道、地下空间开发等各类建设项目实施,人类工程活动愈来愈强烈,自然的地质环境被改造、破坏,地质灾害也随之不断产生,相应地增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度,因而协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地质环境条件的勘查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与合理规划论证、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科学、合理地开展工程活动,避免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地质灾害防治任重道远。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建设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以人为本,有效保护地质环境;从武汉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地面塌陷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目标,促进武汉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小康。
(二)规划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结合的原则
以防为主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原则,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工程建设、加强对工程活动的管控和对灾害的监测预报,同时,对危险性高的地质灾害点分期分批采取“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地质灾害危害,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紧密结合武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将防治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合理地投入避让、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防治手段,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达到防灾、减灾的实际效果。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对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依其规模、稳定性分类排队,在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多少,合理规划安排、分步实施,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大的地质灾害防治上,力争以最少的经济投入达到最大的减灾效益,做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相统一。
4、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
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合理安排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设、水利、交通等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大小,划分为不同级别的管理主体,并层层落实责任制,使每处地质灾害都有明确的监测责任人。切实有效保障群测群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运用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坚持技术创新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对象是各种复杂的致灾体,为使防治工作实现其科学性、可操作性与最小风险的有机结合,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原则,运用新理论研究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治理地质灾害。
6、坚持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财政出资治理的原则
坚持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有助于减少人为引发地质灾害,提高社会公众地质环境保护意识,而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主要由政府财政出资治理,对一些规模大的地质灾害的治理可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以各级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防治系统。
(三)规划目标
结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总体目标及近期、远期目标。
1、总体目标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初步建成与“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防灾减灾体系,使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
2、近期目标(2011~2015年)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的规章制度、监督管理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
编制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完善和运行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制,确保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严格遵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评估工作及市场行为。
通过本阶段工作,到2015年,使武汉市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
3、远期目标(2015~2020年)
全面健全、完善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法规、监督管理体系和经费投入机制;全面完善群测群防、专业监测体系,建成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治理力度,使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消除隐患;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威胁矿山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治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建立全市公益性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武汉市经济建设、规划服务。通过上述全面、全方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终使武汉市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危害程度显著降低,达到中心城区不受大的地质灾害威胁、其他城区有效监控地质灾害的目标。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原则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2、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通过综合分析,将市域范围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不易发四大区,其中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包含三个亚区,低易发区包含三个亚区。
(1)汉阳中南轧钢厂~洪山青菱乡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该区包括汉阳的中南轧钢厂、武昌陆家街、洪山青菱烽火村一带,属于长江一级阶地,地面高程19~22m,地面平坦开阔,中间为长江隔断,面积为44.1km2。区内下伏分布石炭—三叠系碳酸盐岩,受近东西向褶皱控制,岩溶发育,且上覆基本直接为第四系松散土层覆盖,同时长江水与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溶水联系密切,再加上抽汲地下水、建筑桩基勘察、施工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极易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灾害。自1977年9月中南轧钢厂塌陷至今主城区内已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全集中在此区段内。2000年4月烽火村塌陷产生23个陷坑,十余栋房屋倒塌,直接损失610余万元。2009年伴随白沙洲大道高架桥桩基工程施工接连发生8处地面塌陷,造成车辆陷入坑内、道路交通堵塞,社会影响极大。
区内有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15处,其中稳定性差的灾害点1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14处。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201万元,威胁资产2100万元。
(2)黄陂北部低山丘陵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
该区包括黄陂区研子岗、长轩岭、木兰、姚集、蔡店等乡镇,面积为1010.5km2。以丘陵地貌为主,西北部有小面积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在120~400m之间,低山区地面高程在400~873m之间,最高峰为双峰尖,地层岩性为元古界红安群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区内局部地段地形较陡,而变质岩具片理和片麻理,人工开挖岩体易产生层间滑动,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如蔡店乡黄古石山南麓团山沟磷矿曾于1997年发生崩塌,致3人死亡。该区域是武汉市重点打造的风景旅游区——木兰生态旅游区,景区道路、配套设施建设、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2008年清凉寨景区建设旅游公路切坡,临空面最高达15m,7月暴雨后引发沿线二十余处滑坡、崩塌,严重威胁旅游公路运营及游客安全。
区内发育地质灾害8处,其中滑坡2处,崩塌(危岩体)6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3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4处,稳定性好的灾害点1处。本区灾害已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4万元,威胁56人,威胁资产738万元。
(3)新洲旧街~将军山丘陵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
该区包括新洲区东部的旧街、道观河、徐古等地的部分区域,面积为105.8km2,丘陵地貌,地面高程在40~262m,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大别群混合岩、片岩、片麻岩,构造发育,岩石较破碎,区内有小采石场及道观河风景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且局部地段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当岩体开挖失去平衡,再受地下水浸润,较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道观河风景区旅游小商品市场后切坡形成高8m约50°的岩质边坡,片麻岩表层风化破碎,节理裂隙极发育,最宽有7cm裂缝,2007年地质灾害调查发现险情即要求当地尽快组织商户搬迁,整体搬迁后于2010年发生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区内发育地质灾害8处,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5处,崩塌(危岩体)3处。灾害体稳定性均较差。本区灾害已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75万元,威胁131人,威胁资产250万元。
(4)汉南纱帽~江夏乌龙泉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3)
该区包括汉南区纱帽、蔡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夏区纸坊、乌龙泉、金口、郑店等部分区域,面积为352.0 km2,平原、低丘垄岗地貌,低丘区高程在60~272m之间,岗地高程在50~60m之间。区内有乌龙泉矿业基地,主要开采石炭—二叠系灰岩、白云岩,采石场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较易引发地质灾害。区内分布有覆盖型碳酸盐岩,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易产生岩溶地面塌陷,已发生汉南陡埠村、江夏范湖乡、乌龙泉等三处地面塌陷。2010年7月连续降雨引发江夏青龙山两处土质滑坡,直接威胁江夏实验高中师生及坡下住户一千余人安全。
区内发育地质灾害15处,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9处,崩塌(危岩体)3处,地面塌陷3处。其中稳定性差的灾害点6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7处,稳定性好的灾害点2处。本区灾害已造成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94万元,威胁2012人,威胁资产7268万元。
(5)黄陂黄花涝~青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
该区呈长条形自北西向南东延伸,包括黄陂南部、江岸区堤角、青山区等部分区域,面积为56.5km2,平原、垄岗地貌,区内分布覆盖型碳酸盐岩,在丰荷山二叠系灰岩出露地表,目前区内尚未发生岩溶地面塌陷,但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有发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
(6)汉阳龟山~九峰~江夏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2)
该区位于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与江夏区部分区域,面积为781.9km2,大部属低丘垄岗区,地面高程在35~177m之间。区内龟山、胭脂山、洪山、营盘山等残丘地带因修路、建房切坡,在降雨影响下易诱发滑坡,此外九峰一带采石场集中,地质条件复杂,褶皱及断裂发育,开采泥盆系石英砂岩作建筑石料,有的采区形成20m高的临空面,采石过程中如不重视防护,易引发灾害, 2002年11月湖北省林科院采石场曾发生滑坡,伤一人。此外,区内广泛分布有覆盖型碳酸盐岩,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易产生岩溶地面塌陷。
区内发育地质灾害12处,均为小型,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8处,危岩体3处,地面塌陷1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3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5处,稳定性好的4处。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5万元,威胁675人,威胁资产390万元。
(7)蔡甸侏儒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3)
该区为侏儒街集中采石区,面积为52.2km2,平原、低丘地貌,地面高程在30~100m,相对高差大于60m。区内采石场密集,开采二叠系上统灰岩用于制水泥及石灰,区内地质条件较复杂,岩层中存在软弱夹层,节理裂隙发育,采石过程中如不加以重视,不按规程开采,较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1997年7月天堂山滑坡即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此外,该区南部分布有覆盖型碳酸盐岩,在自然及人工作用下易产生岩溶地面塌陷。
区内发育地质灾害4处,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3处,危岩体1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3处,稳定性好的灾害点1处。本区灾害已造成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威胁115人,威胁资产248万元。
(8)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
市域内除上述高、中、低易发区外的其他区域均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本区北部黄陂区和新洲区的部分地区,地貌以岗地为主,黄陂城区以北有小面积丘陵区。区内主要出露地层岩性为元古界红安群片岩、片麻岩、白垩—第三系东湖群砂岩、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黄陂和新洲城区位于该区,一般不易发生地质灾害,在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分布区内局部地段土体具胀缩性,基础或边坡处理不当易引发房屋开裂、边坡失稳,如黄陂横店京广铁路桥侧边坡滑塌即属此类问题。
本区中部东西湖区、主城区、蔡甸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主要为平原、垄岗地貌,部分地带有残丘分布,地表广布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地质环境总体较好,仅在残丘地段因强降雨、采石可能产生滑坡灾害。在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地质环境总体较好,一般不易发生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段分布有淤泥类软土,地基基础处置不当可能产生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工程地质问题,此外,随着长江、汉江水位涨落及冲刷掏蚀,也有可能在沿江局部地段发生滑塌,对堤防安全造成危害。
本区南部主要为江夏区的大部分区域,地貌主要为岗地,局部有残丘和湖冲积平原,地质环境条件较好,一般不易发生地质灾害,但在残丘坡脚地带切坡采石、建房,可能引发小型滑坡、崩塌,在冲湖积平原有淤泥类土分布地段,如建筑地基基础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工程地质问题。
区内散布地质灾害11处,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10处,危岩体1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2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6处,稳定性好的灾害点3处。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9万元,威胁204人,威胁资产575万元。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1、分区原则
在综合分析现有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和地质环境条件等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划分重点防治区。其次根据地质灾害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规模大小、危害等级、结合区内经济建设状况和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拟定出需要重点防治的灾害点,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分期及适宜的防治措施,力争取得最好的防灾减灾效果,将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2、重点防治区
(1)汉阳中南轧钢厂~洪山青菱乡岩溶地面塌陷区(A1)
本区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包括汉阳的中南轧钢厂、武昌陆家街、洪山青菱烽火村一带,面积为44.1km2。至今城区内已发生的岩溶地面塌陷全集中在此区段内,由于城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易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威胁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建筑设施安全。
本区为繁华的主城区,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区内高层建筑物日益增多,且越来越密集,从2006年中大长江紫都、2009年白沙洲大道高架桥桩基施工引发岩溶塌陷来看,在该区进行桩基勘察、施工,极易引发地面塌陷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堵塞道路,相关建设主管部门亦应高度重视,重点对地面塌陷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加强对区内工程建设项目防灾工作的指导和监控。
区内重点防治的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其中一般防治点1个,重点防治点14个,集中于武昌白沙洲、洪山青菱、汉阳鹦鹉洲一带。
(2)黄陂北部低山丘陵区(A2)
该区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包括黄陂区研子岗、长轩岭、木兰、姚集、蔡店等乡镇,面积为1010.5km2。以丘陵地貌为主,西北部有小面积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在120~400m之间,低山区地面高程在400~873m之间,最高峰为双峰尖,地层岩性为元古界红安群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地表植被覆盖较好。该区为木兰生态旅游区,已形成了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古门山、清凉寨、素山寺、云雾山、天子山等景点。区内还有梅店、夏家寺等两个大型水库及石门矿业基地,是人类工程活动较强区,如不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需重点防治。
区内发育滑坡2处,崩塌(危岩体)6处,其中一般防治点3个,重点防治点5个,集中于木兰山、清凉寨、云雾山等风景区。
(3)新洲东部旧街、徐古、道观河一带(A3)
该区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包括新洲区东部的旧街、道观河、徐古等地的部分区域,面积为105.8km2,丘陵地貌,地面高程在40~262m,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大别群混合岩、片岩、片麻岩,构造发育,岩石较破碎。区内有道观河风景区,亦是新洲区的采石场集中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强,且局部地段地表植被覆盖较差,较易发生滑坡地质灾害。
区内发育滑坡(不稳定斜坡)5处,崩塌(危岩体)3处,稳定性均较差。区内一般防治点6个,重点防治点2个,为将军山村滑坡、狮子岩采石场滑坡。
(4)汉南纱帽~江夏乌龙泉一带(A4)
该区属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包括汉南区纱帽、江夏区纸坊、乌龙泉、金口、郑店等部分区域,面积为312.4km2,平原、低丘垄岗地貌,平原区高程在25m左右,低丘区高程在60~272m之间,岗地高程在50~60m之间。区内分布有覆盖型碳酸盐岩,且有乌龙泉矿业基地,主要开采石炭—二叠系灰岩、白云岩,采石场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较易引发地质灾害。
区内发育地质灾害12处,其中滑坡(不稳定斜坡)6处,崩塌3处,地面塌陷3处。稳定性差的灾害点5处,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5处,稳定性好的灾害点2处。本区灾害已造成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194万元,威胁1992人,威胁资产7158万元。
区内一般防治点4个,重点防治点8个,为汉南陡埠村塌陷、江夏乌龙泉塌陷、青龙山滑坡、金口凉亭山滑坡等。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原则与工作内容
1、部署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地质灾害防治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划分防治区和防治分级,分清主次、轻重、缓急,针对不同防治区及防治分级有的放矢,分步实施。
2、工作内容
(1)根据已掌握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建立监测网络,包括专业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
(2)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力争避免人为引发新的地质灾害,降低建设项目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风险;严格贯彻城市总体规划岩溶地面塌陷禁建区的规定,规范区内工程活动,岩溶塌陷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岩溶地面塌陷区基础勘察、施工时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防灾措施。
(3)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制度,对不符合建设条件和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无条件采取措施予以避免的新建矿山,坚决不予审批;加强对在采矿山的监督、管理,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恢复矿山生态环境;以矿山为单位,开展矿山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
(4)坚持依法办事,依法治灾,切实履行“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保护基本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包括对地质灾害知识、防灾常识、法律法规、经验教训、典型案例的宣传等,形式力求多样,通俗易懂,达到效果。
(6)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致灾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与地区差异,为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7)对城区地面塌陷灾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工程治理,扶持典型范例,进行监测预警防治示范点建设。对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逐步开展治理工作。
(8)对监测资料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上报,并根据监测成果调整监测重点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1、监测预警工作部署
建立地质灾害长期监测点,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发动广大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采用宏观简易监测与微观专业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灾害点进行监测,监测资料及时上报汇交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防灾预案,便于在发现异常及险情时,能快速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的防灾作用,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群测群防点布置
群测群防监测以地面塌陷、滑坡为主,在地面塌陷区定期开展地面变形巡查,在滑体后缘拉张裂缝及房屋变形裂缝两侧设置观测点,定期用钢卷尺测量其间距变化,一般观测点15天一次,重要观测点10天一次,在7、8、9雨季观测时间相应加密,一般观测点采用10天一次,重要观测点5天一次,若发现变形异常情况,观测次数加密至一般观测点采用2天一次,重要观测点1天一次。
群测群防监测点共计20个,其中6处为区级,剩余14处为乡镇级(附表2)。监测费用按每处灾害点3600元/年、防治规划10年期计算,概算所需监测费用为72万元。
(2)重点监测点布置
重点监测点是指省、市级监测点,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目前确定重点监测点7个,主要为城区内的地面塌陷点。监测预警费用按每处30000元/年、10年期计算,概算所需监测费用为210万元。
2、搬迁避让工作部署
市内地质灾害规模均较小,主要通过工程措施、群测群防等方法进行治理,因而本次未规划搬迁避让措施。若规划期内新出现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需实施搬迁时,应遵循避让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完成需要搬迁避让人口的调查,在当地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与城建、民政等部门协调,安排实施搬迁避让计划,做好搬迁居民安置工作。
3、重要灾害点治理工作部署
(1)治理原则
在无法避让或避让代价高于工程治理代价的情况下,对危害严重的重点灾害可采用工程措施进行治理,防止灾害的进一步发展。依据目前的经济状况,在短期内对所有的需要工程治理的地质灾害都进行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有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实施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的基本原则要针对致灾主控因素施治。治理措施需强调环境适应性,治理方案要考虑全局。治理工程应满足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便,针对灾害点的实际情况可酌情采用一种或几种工程方法,保证达到工程治理效果。
(2)工程治理计划
对10处重要地质灾害点(附表3)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勘查治理,按照“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把地质灾害防治与城镇、交通、水利建设、经济开发、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期完成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动态监测情况,及时调整先后批次及治理顺序。经概算武汉市10处重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约需14210万元。
4、地质灾害防治效益分析
武汉市作为华中特大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密集,也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集中区,特别是主城内的岩溶塌陷区,通过治理地质灾害可以确保城市安全,促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的经济效益是极为显著的。
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奠定坚实的防灾减灾的群众基础,保障社会秩序的安定,保证矿产资源有序、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同时还将保护地质环境,使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是巨大的,无法估量的。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反应与处置系统的建设
1、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和武汉警备区、市委宣传部、发改委、交委、建委、财政、公安、民政、教育、通信、商业、环保、卫生、水务、气象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设立值班制度,负责突发地质灾害的灾情上报和上级指示的下达和执行。
2、应急小分队建设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建成由相关部门和专业抢险队参加的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负责实施救助;危害较大的灾害点所在村,在乡镇人民政府(街办)的领导下,组成村民巡查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报告。各地人民政府负责每年汛前对防灾预案中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和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险情巡查,汛中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并针对部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组织受灾害威胁的居民,按防灾预案中的紧急避让措施进行演练,以便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严格按照部颁要求,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真实情况,根据灾害规模及危害程度逐级上报。按规范填写速报内容,准确、迅速地上报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情况。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发生时间、伤亡人数;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可能的间接经济损失;地质灾害类型;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诱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二)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分级分工负责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群测群防,市、区按国土资源部“十有县”要求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针对武汉市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建设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落实各灾害点监测人,按要求进行日常监测和汛期重点监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制定分级分工负责制,明确各级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的责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奖惩制度,根据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和惩处,逐步落实市、区、乡(镇)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体系,达到促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的目的。
(三)继续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气象预警及信息网络建设
监测预报应按统一要求,实行专家指导,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结合。按灾害体的规模、稳定性及危害性评价结果,在规划近期,对地质灾害监测点进行分级监测,共分省(市)级、区级和乡(镇)级三级。区级和乡(镇)级监测点一般由当地乡(镇)或行政村指派专人按要求进行监测,而危害较大、稳定性较差的灾害点作为重点监测点,由当地政府负责指派经过一定监测培训的人员,在专家指导下,采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监测,并在对地质灾害系统监测基础上,实施中期、短期和临灾预报。市、区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气象部门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依托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完成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实现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布和灾情信息的图、数一体化管理与灾害实时速报;将各地质灾害监测点的监测数据和判别结果,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结果输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查询包括地质环境状况、地质灾害历史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规模、危害性及可能危害对象等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在线监测。
(四)开展地质灾害基础研究、风险区划、编制区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针对武汉市地质灾害特点,特别是主城区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深入开展成灾机理、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用以指导防灾。申报开展武汉市岩溶塌陷调查、城市三维地质填图等项目,以1/50000比例尺精度在“十二五”期间查明市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地下岩溶分布以及岩溶塌陷特征,为城市规划建设适宜性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根据武汉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估市域内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和分布规律,划分危险性等级,为区域减灾决策和区域经济规划提供依据。
配合城市详规的编制,安排开展主城区、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远城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五)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力度
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勘查治理,调查和勘查均需由有资质单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并提交勘察报告和治理方案。
按照“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的原则,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设立市级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基金,对重大地质灾害点开展工程治理。近期治理力争到2015年、远期力争到2020年完成。
 
五、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和对策
(一)增强意识,明确目标
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观念,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水土保持法》、《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国家及地方现有的法律、法规为后盾,坚持“以法促管,以法促治”方针。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职能,促进管理到位,实现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健全、完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不断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建设,健全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以及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灾情巡查制度、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
(三)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民政、计划、规划、城建、交通、环保、气象、农林及乡镇多部门协作,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职责,加强部门的配合,统一部署,充分利用各部门信息资源,发挥综合优势,提高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负责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编制前对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进行汛前调查,汛期加强监测,汛后进行复查,以提高方案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四)坚持依靠群众,开展群测群防
落实地质灾害点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建立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监测网络。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使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将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社会化,从政策和经济方面鼓励植树造林和其他环境工程建设,切实保护好地质环境,避免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五)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利用多种手段,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各重点防治区域,普及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树立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防灾抗灾水平。
(六)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学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引进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可针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灾害易发的特点,开展专题研究,为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
实施科学管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区域地质环境入手,改善环境,控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对已有灾害进行综合治理。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能力和地质灾害综合勘查、评价和评估水平;提高灾害信息采集、快速处理水平。
(七)协调规划,落实防治经费
依据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负总责的原则,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内容列入,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
武汉市人民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鼓励社会援助,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
根据“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引发地质灾害者和地质灾害治理受益者,要承担治理责任和治理费用。对于属自然形成的,且又无法避让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尽早采取工程治理。

附表1    武汉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表

统一编号

区名

位置

发生时间

灾害类型

成因类型

面积(m2)

体积(m3)

灾害规模

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万元)

灾情分级

威胁人数

威胁资产(万元)

稳定性

001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军山街新团村

2006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70000

35000

小型

 

 

小型

9

50

较差

00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军山街张王庙村硃山

2006年

滑坡

人工切坡

 

59400

小型

 

5

小型

5

5

较差

003

汉南区

陡埠村

2008年2月29日

地面塌陷

自然

14030

 

小型

 

1300

特大型

584

880

004

汉南区

纱帽街程家山

2010年7月12日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24

小型

 

 

小型

9

10

较差

005

汉阳区

晴川街鹦鹉磁带厂

1998年7月23日

滑坡

降雨

 

900

小型

 

2

小型

 

 

006

汉阳区

晴川街铁门关西

1998年7月22日

滑坡

降雨

 

90

小型

 

5

小型

 

 

007

汉阳区

晴川街汉阳桥头

1998年7月22日

滑坡

降雨

 

338

小型

 

0.5

小型

 

 

008

汉阳区

晴川街龟山西段引桥

1998年7月

滑坡

降雨

 

1680

小型

 

5

小型

 

 

009

汉阳区

鹦鹉街中南轧钢厂

1977年9月20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30000

 

小型

 

100

中型

 

 

较差

010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九峰乡鼓架山采石场

2003年4月

危岩体

人工采掘

240

480

小型

 

 

小型

5

 

较差

011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花山镇白羊山

2005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15750

23625

小型

 

 

小型

30

10

较差

012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九峰乡省林科院林场

2002年11月29日

滑坡

人工切坡

 

31500

小型

 

3

小型

 

 

较差

013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左岭镇大罗村长岭山采石场

1998年

危岩体

人工采掘

2800

7000

小型

 

 

小型

5

60

014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左岭镇大罗村古米山

2004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4950

19800

小型

 

 

小型

5

20

015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豹澥镇苏家墩顶冠峰采石场

1994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12000

36000

小型

 

 

小型

5

10

016

洪山区

青菱乡烽火村乔木湾

1997年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46800

 

小型

 

610

大型

 

1000

017

洪山区

青菱乡烽火村乔木湾

2008年5月27日

地面塌陷

自然

4

 

小型

 

2

小型

 

 

较差

018

洪山区

白沙洲大道张家湾路段

2009年11月24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1000

 

小型

 

20

小型

 

 

较差

019

洪山区

白沙洲大道武泰闸路段

2009年12月16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523

 

小型

 

20

小型

 

 

较差

020

洪山区

白沙洲大道烽火村钢材市场路段

2009年12月22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1200

 

小型

 

20

小型

 

 

较差

021

洪山区

青菱乡光霞村五组

2010年1月28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154

 

小型

 

2

小型

 

 

较差

022

洪山区

白沙洲大道烽火村

2010年4月19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24

 

小型

 

5

小型

 

 

较差

023

洪山区

青菱乡毛坦港村

1999年4月22日

地面塌陷

自然

400

 

小型

 

5

小型

 

100

较差

024

洪山区

珞狮南路

2009年12月14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62

 

小型

 

10

小型

 

 

较差

025

武昌区

粮道街白土塘

2006年6月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800

4000

小型

 

10

小型

200

300

较差

026

武昌区

紫阳街楚望台

2004年11月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2400

7200

小型

 

10

小型

100

100

较差

027

武昌区

白沙洲街陆家街

1988年5月10日

地面塌陷

自然

7850

 

小型

 

100

中型

 

 

较差

028

武昌区

白沙洲街阮家巷

1983年7月14日

地面塌陷

自然

2016

 

小型

 

2

小型

 

 

较差

029

武昌区

白沙洲街市司法学校

2000年2月22日

地面塌陷

自然

346

 

小型

 

200

中型

 

 

较差

030

武昌区

白沙洲街长江紫都

2006年4月9日

地面塌陷

自然

1900

 

小型

 

3090

特大型

 

1000

较差

031

武昌区

白沙洲大道烽火村路段

2009年6月27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300

 

小型

 

5

小型

 

 

较差

032

武昌区

白沙洲大道武泰闸

2009年6月10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45

 

小型

 

20

小型

 

 

较差

033

武昌区

胭脂山北坡

2009年6月24日

危岩体

人工切坡

 

840

小型

 

 

小型

400

 

较差

034

武昌区

中山路270号凤凰山

2009年6月30日

危岩体

人工切坡

600

300

小型

 

 

小型

60

 

较差

035

新洲区

徐古镇柳河村6组红花石

1995年6月15日

滑坡

自然

 

11900

小型

 

2

小型

 

 

较差

036

新洲区

徐古镇柳河村5组八方山

1994年4月

崩塌

剥蚀卸荷

 

9000

小型

1

0.75

小型

 

5

较差

037

新洲区

徐古镇将军山村3组朝阳垴

1999年5月14日

滑坡

人工切坡

 

15000

小型

1

3

小型

28

15

较差

038

新洲区

道观河风景区石寨村石家榜

2002年

危岩体

人工采掘

5000

7500

小型

 

 

小型

 

50

较差

039

新洲区

道观河风景区小商品市场

2010年6月10日

滑坡

人工切坡

300

560

小型

 

2

小型

 

 

较差

040

新洲区

旧街道观河村道观采石场

2010年6月

不稳定斜坡

人工采掘

1800

2700

小型

 

 

小型

5

 

较差

041

新洲区

旧街狮子岩采石场

2006年6月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1870

5610

小型

 

 

小型

8

100

较差

042

新洲区

旧街楼寨村采石场

2004年

危岩体

人工采掘

28000

28000

中型

 

 

小型

90

80

较差

043

新洲区

阳逻汽渡码头

1991年7月9日

滑坡

自然

 

9792

小型

 

20

小型

 

 

044

蔡甸区

蔡甸镇杨树湾

1992年2月9日

滑坡

自然

 

35000

小型

 

124

中型

 

 

045

蔡甸区

奓山街三红矿区

2002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10440

10440

小型

 

 

小型

7

100

046

蔡甸区

侏儒镇横山村朱塆采石场

1998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2450

4900

小型

 

 

小型

7

28

047

蔡甸区

侏儒镇代塆顺通

2003年

滑坡

人工切坡

 

35000

小型

 

 

小型

100

200

048

蔡甸区

侏儒镇代塆村天堂山

1997年7月3日

滑坡

人工切坡

 

18000

小型

9

40

中型

 

 

049

蔡甸区

侏儒镇中塆采石场

1980年

危岩体

人工采掘

5000

6500

小型

 

 

小型

8

20

050

蔡甸区

奓山街陈家矿区

2004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22000

44000

小型

 

 

小型

6

50

051

蔡甸区

奓山街千子山

2003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9000

9000

小型

 

 

小型

5

10

较差

052

蔡甸区

奓山街龙霓山

2009年

不稳定斜坡

人工切坡

15000

30000

小型

 

 

小型

 

5

053

蔡甸区

城头山下湾

2010年7月9日

滑坡

自然

1200

2400

小型

 

 

小型

27

50

较差

054

蔡甸区

奓山街民生村大山

2010年7月11日

滑坡

人工切坡

6000

30000

小型

 

10

小型

30

300

较差

055

黄陂区

蔡店乡清凉寨

2007年7月15日

崩塌

人工切坡

 

320

小型

 

2

小型

 

5

056

黄陂区

蔡店乡清凉寨

2007年7月15日

滑坡

人工切坡

 

3000

小型

 

1

小型

 

1

057

黄陂区

蔡店乡团山沟磷矿

1997年

崩塌

人工采掘

 

152

小型

3

80

中型

 

 

058

黄陂区

长岭镇三家店村5组石门山

2004年5月21日

滑坡

人工切坡

 

17550

小型

 

 

小型

 

2

较差

059

黄陂区

横店镇铁路桥旁

1998年

滑坡

自然

 

400

小型

 

10

小型

 

5

060

黄陂区

木兰山风景区

2006年6月

崩塌

剥蚀卸荷

 

90000

中型

 

 

小型

50

500

较差

061

黄陂区

木兰云雾山郊野公园巴山水库

2009年3月

危岩体

人工切坡

750

800

小型

 

 

小型

 

20

较差

062

黄陂区

木兰云雾山郊野公园接待中心

2005年9月

危岩体

人工切坡

1000

1500

小型

 

 

小型

 

200

较差

063

黄陂区

姚家集镇柏叶村高家湾

2008年7月2日

崩塌

剥蚀卸荷

 

64

小型

 

1

小型

6

10

064

江夏区

郑店采石场

1996年8月12日

崩塌

人工采掘

 

4800

小型

3

10

中型

5

50

065

江夏区

金口街凉亭山

2003年7月12日

崩塌

人工切坡

 

2400

小型

 

50

小型

9

50

066

江夏区

金水办事处老场部社区凉亭山

1998年

滑坡

人工切坡

 

150

小型

 

3

小型

32

150

较差

067

江夏区

金水办事处老场部社区凉亭山

2006年8月

不稳定斜坡

自然

2700

10800

小型

 

 

小型

60

300

较差

068

江夏区

范湖乡金水村

1994年6月3日

地面塌陷

自然

660

 

小型

 

1

小型

 

1

069

江夏区

郑店街鸽子山

1999年11月3日

崩塌

人工采掘

 

7350

小型

10

50

大型

20

20

较差

070

江夏区

乌龙泉街京广铁路侧

2001年5月30日

地面塌陷

工程潜蚀

84

 

小型

 

600

大型

 

200

071

江夏区

实验高中

2010年7月13日

滑坡

人工切坡

3000

15000

小型

 

50

小型

1150

2000

072

江夏区

青龙山

2010年7月8日

滑坡

人工切坡

 

3600

小型

 

50

小型

120

3397

073

江夏区

郑店段岭庙老窑山

2010年7月14日

滑坡

人工切坡

4000

16000

小型

 

80

小型

3

100

较差

合计

 

 

 

 

 

 

 

 

27

6741.25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