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杨波:就算狼狈不堪也要助学到底

发布时间:2021-07-1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中国教育报讯)杨波每年都会拍一套写真,这已经成为他减压的一种方式。他说,看到自己在照片里的神采飞扬,会感觉到自己又充满干劲。(本报

  (中国教育报讯)杨波每年都会拍一套写真,这已经成为他减压的一种方式。他说,看到自己在照片里的神采飞扬,会感觉到自己又充满干劲。(本报

  “这是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这是关山月先生的作品、这是任鹏先生的作品……”站在学校办公室的中央,杨波指点着周围摆放的即将拍卖的作品,深深的眼神仿佛告别。他说:“有些作品我已经收藏了20多年,为了‘十万工程’,这一次我下决心了。”

  杨波,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校长。这个夏天,他一直在筹办一场大型书画作品拍卖会。所有拍品都来自他历年的收藏,总数近3000件。

  “十万工程”是杨波的一个梦。27年前,22岁的杨波第一次为教育捐款。4年后,26岁的他立下了这样一个志愿:要在有生之年培养和资助老少边穷地区的10万名学生。截至目前,他资助的老区学生已经达1千余人,他所办的学校学生减免学费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

  为“十万工程”穷尽所有

  8月的初秋,天气依然炎热。北京海淀区凤凰岭脚下,两扇孔庙制式的朱红色大门,在周围一片灰色的民居间显得有点孤独。这里就是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步入校园,贯穿南北的校园步道西侧是一个小花园,园中的亭子是由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词的“敏学”亭。几乎排满步道两侧的宣传栏里,正在展出由著名画家、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学科带头人陈昔未创作的《梦圆中国》和《之江新语》,近300幅书法和山水画的图片,让绿树蓊郁的林荫路,平添了一段墨香。

  杨波的办公室就在步道东侧的一排平房里。不过现在与其说是办公室,不如说是一个临时库房。除了中间摆放桌子的地方,整个办公室四面墙下已经堆满了书画作品。

  “这些,还有对面屋子里所有的书画作品都已经登记造册,9月份都会拿出去拍卖。”杨波说,“拍卖所得除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外,都会用于‘十万工程’,我已经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签订了协议,接受基金会的监督。”

  “十万工程”发韧于23年前。那一年,杨波带领北京的名师到湖北黄冈支教。当地黄梅县一位中学老师来到杨波的住处,在交谈中向他透露,学校的外语老师奇缺,其他老师也很紧缺,有的老师带七八个班,而这正是当时黄梅县的普遍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整个革命老区的师资短缺情况。最后,这名老师向杨波提出一个请求:能不能帮助他们培训一些师资?

  从湖北回京后,杨波找了不少专家商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组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原北京圆明园学院),并以为革命老区培养师资为契机,酝酿建立“十万工程”教育基金会,即“为老少边穷地区培养和资助10万名人才”。

  如今,23年过去了,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已经创立21年,“十万工程”还在半途。

  愿此生化身“播种者”

  杨波说自己从小就是有梦想的人。

  “小时候有自己的梦想,想做工程师、军人或是歌唱家,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没想到最后成了教育工作者。”杨波说。

  1982年,杨波16岁,因哥哥们各有事业,排行第五的杨波不情愿地接了退休父亲的班,成为一个乡镇企业的工人。

  后来工厂搞承包制,杨波的工资和奖金一年能拿到1000多元,“80年代啊,在当时也不少了”。但安逸的日子里,杨波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在工作的两年中,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到当地中学补习。1985年,他干脆辞了工作,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求学。

  北京的冬天干,习惯了老家江西湿润气候的杨波冻得脚后跟都裂了口子。自己租房住,过得苦却不愿向家里伸手。他到学校周围发家教传单,做家教一小时的工资是2.5元。

  看准了当时国内英语教育资源匮乏的机会,杨波联合北京外国语学院学生组织,办起了培训班。他很愿意与人打交道。杨波曾跑到北京十九中、八一中学、北大附中、北京八中等学校去跟外语组组长谈,让学生免费听课,觉得好再交钱。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1988年,他从一名学生家长手中接到了翻译《全美大百科全书》的工作。这一次,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在给家里一些钱外,他拿出7000元,捐给了一个教育基金会。

  那个年代,70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十几年的工资。“房东当时还骂我有病,让我去要回来。”杨波笑笑,“其实,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一些渴望求学的贫困学生,我不想他们的求学经历像我那么苦。”

  1995年,杨波又做了一件事。那一年,他骑着自行车挨个去北京有名的中学跟校长谈,希望每所学校能够义务接收四名革命老区学生,生活费他来出。

  “当时嘴上起泡,结了痂还流血,校长们可能也是被我的诚意所打动,就同意了。”杨波说,他在那一年谈下了15所学校,资助了60名学生。这60名学生后来全部考上了大学。

  从1988年至今,杨波和他的学院先后与团中央、全国学联及北京市教委一道,资助了陕西延安、湖北黄冈、贵州遵义等十几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优秀学生数千人,减免本校学生学费上万人次,总金额达千万元。

  在杨波办公室里的门楣上,有一个季羡林题写的匾额:播种者。当年,得知杨波事迹的季羡林先生赠书杨波,并在信中这样写道:“小友杨波是个播种者,我潜心默念:我们国家能够多出几个这样的播种者。”

  “有时压得我喘不过气”

  “经济富裕的人去做好事容易,我是在艰难中做的好事。这样的事我从1988年到现在一直坚持着,我觉得是一种习惯了。”杨波说。

  2015年6月25日,杨波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200万元的当票,7月25日,他又收到了第二张100万元的当票,两张当票共计300万元,月息3%,每个月的利息高达9万元。

  杨波典当的是自己在北京唯一的一套住房。“这套房子是2008年贷款买的。”杨波说,“今年学校要招收150名贫困的学生,等书画义卖后再交学费来不及了,所以就先典当了,以后这房子也准备义卖。”

  除了为学生免学费,杨波典当房产的钱还有一部分已经寄往了新疆鄯善县。从这个学年开始,杨波与鄯善县教育局签订协议,在鄯善县一中建立一个“双语教学播种班”,无偿资助5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每人每月资助生活费500元,为期3年。

  鄯善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刘桂芳说,三年协议捐款总金额是90万元,目前第一年捐款30万元已经到账,教育局近期会将受资助学生名单传到北京传媒艺术职业学院审核。

  “今年春节前夕,杨波到鄯善县看望他去年资助的8名少数民族学生。”刘桂芳说,“他给学生带去了书包和礼物,又去了两个学生家里家访,看到学生家庭困难,当场就跟教育局领导确定了扩大资助的意向。”

  年轻时的杨波很有商业头脑。他办过培训学校,做过网络公司,找家人开过餐馆,但后来为了公益办学,这些慢慢都停了,只剩下现在的那家文化公司支撑学校开支。

  从堆满书的三边围办公桌上,杨波拿出一摞账本,上面记载着学校和他资助学生的费用。这个只有400名在校学生的民办院校,每年开销700余万元,收入却只有300多万元。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杨波:就算狼狈不堪也要助学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