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拉松赚500万!全国每天平均5场,背后产业链揭开千亿生意经
发布时间:2021-07-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而美国作为全球户外运动市场最发达的国家,用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发展,一年的赛事才达到 1500 场。
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分为 A 类、B 类和 C 类,A1 类赛事规格最高。
这几年马拉松在中国遍地开花,国内大型城市马拉松旅行参赛者人均消费在 3000 元— 4000 元。由于能拉动当地的体育用品销售、旅游、酒店等产业经济,媒体、娱乐、培训博彩、医疗等也均有受益,几乎每年每个有能力的城市都会举办。
数据表明,不论是赛事运营公司还是主办方,个个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马拉松经济这几年在国内为何蒙眼狂奔?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有利可图,并且赛事承办也并不是一件复杂的生意。
2013 年,北京马拉松单日收益达 3000 万,带动的相关产业收益超十亿;
2016 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厦门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 2.3 亿;
2017 年,重庆马拉松比赛吸引了 12.5 万旅游人次,带动消费 2.5 亿,到了 2018 年,这个数字直接翻番。
产业规模或高达 1200 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千亿市场,任谁不会心动?
赛事运营方先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以一定的金额拿到赛事运营权,运营公司中标之后就可以拉赞助商,再通过对外宣传、接受公开报名、收取报名费等工作来运行整个活动。
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来源主要由政府补贴、报名费、赞助费用组成。
在整个环节当中,运营公司最赚钱的不是报名费,而是赞助费。
在 " 政府牵头、官方主办、各单位协办、企业赞助 " 这四个环节的收入中,赛事成本的一半都要依赖于赞助费,周边衍生品的收入只占到一小部分。
首先,当地政府对马拉松的补贴约为 100 万— 200 万元,国际赛事最高补贴 300 万元。
其次,一场全程马拉松报名费收入几百万。
第三,根据不同的赛事规格,赞助商的挂名费也不同。一般起步价是 500 万元,部分赞助商更是会斥资千万以获得品牌曝光机会。
一个二线城市的马拉松投入不到 2000 万,最终收益高达 3000 万。
一场马拉松比赛可以赚 500 万
钱,最终流入了谁的腰包?
跑步是 " 中产阶级的广场舞 "
在外界的普遍认知中," 高学历 "、" 高收入 "、" 高职位 " 的 " 三高 " 参赛群体具有惊人的高消费力,随随便便一身运动装备几千甚至几万起步,配备的智能手环、心率带等也是价值不菲,这样的高消费人群自然是整个赛事产业链上每一环眼里的香饽饽。
如果说做越野跑是亏钱的,那么办一场马拉松比赛,则可以赚到 500 万。
" 一线城市金牌赛事利润可达 500 万以上,普通城市马拉松赛事初期运营利润在 100 万以下。"
那么钱,最终流入了谁的钱包?
一部分是当地商户,但巨额利润,最终都流入了赛事运营方的腰包。
但是,撑起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们却被排除在外,他们拿不到多少奖金,更分不到这块大蛋糕。
但需要注意的是,据新华视点,在赛事数量井喷的同时,马拉松运营机构的运营能力和参赛者的观念意识并没有跟上,导致近年来一些马拉松赛事组织乱象层出不穷。
赛事越办越多,但得到官方认证赛事的比例却逐年下降。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 年,马拉松赛事总量为 993 场,其中田协认证的赛事为 328 场,占比略超三成;到了 2019 年,赛事总量增长到 1828 场,认证赛事仅为 357 场,占比已经下降到不足二成。
没有田协、登协、体育局等官方和专业组织认证的 " 野鸡比赛 ",可能仅仅是一两个专业人士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搭的 " 草台班子 "," 方案美如画,执行烂成渣 "。
国家大力弘扬全民健身本是好事,但在具体落地实施时,却被一些一心想谋取暴利的人可乘之机,纷纷入局抢夺运动经济这块巨大蛋糕,大量的商业赛事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单位主办,为了保持基本盈利水平,许多赛事保障措施难以实施到位,存在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 中田协马拉松赛事成本在 200 万元以上,但微型商业跑步、单位跑步赛事几万元就能办一场。组委会赚了钱会认真做好保障吗?我持保留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