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新风尚”添彩“美丽苏州”建设
发布时间:2021-06-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今天(6月1日),《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满一年。这件“关键小事”带来的改变,落于每个苏州人的生活,也落于一套守护“指尖文明”的治理“加减法”。
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专班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三定一督”模式实现全覆盖;市民分类参与率超过90%;《条例》施行以来,其他垃圾量实现负增长,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量上升趋势明显;在住建部对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中,苏州市工作稳居地级市第一、重点城市排名第一档。
一年间,垃圾分类的推进,为城市环境品质和城市治理水平和“美丽苏州”建设做了“加法”。“新风尚”深入人心,苏州垃圾治理正迎来新的开始。
改变的生活习惯中
发现文明“潮态度”
过去一年间,在一次次参观“三定一督”试点小区、共赴垃圾重生探秘之旅后,家住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富康新村的居民老倪从一个觉得“不愿分类,不支持家门口建清洁屋”的“强硬派”,变成了自觉带动全家一起分类的“时髦人”,每餐尽量“光盘”,垃圾不分类不出家门成为不成文的“家规”。
每天早晨上学路上去小区垃圾分类清洁屋“打卡”,投放分好类的垃圾,成了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学生张承佑雷打不动的日常“仪式”。他手里的垃圾分类投放集章卡集满一定分值,就能换文具了,每天打着卡,不仅自己养成了分类习惯,还会认真督促家人。
从去年开始,姑苏区彩香二村南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毛夏娥经过培训成为“专业人士”,过上了每天早晚准时到覆盖小区2460户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定点收集房上岗的忙碌生活。虽然累,却很有成就感。因为“大伙儿除了不再随时能扔垃圾,原来一股脑打包的垃圾,现在也得动动脑筋分门别类,不然送到我这里过不了关”。看着越来越多居民把“新风尚”落实为好习惯,对毛夏娥来说,是尊重与支持,也是让她做好这份工作的源源动力。
在姑苏区苏锦街道、平江街道等负责垃圾分类日常宣传、检查督导的胡建荣全家都成了活跃在垃圾分类“时尚圈”的达人,他们在家摆开了垃圾分类的“实验场”,上至老母亲、下至小娃娃,不约而同地被“裹”了进来;督导进社区,他每天拿着喇叭骑着车到处兜转吆喝;送课进单位,常是母子兵、夫妻档联手上阵。
在苏州工业园区翰林缘小区,住户唐慧定期会和其他邻居去共同打理的小花园,大家集中丢弃的厨余垃圾被制作成有机肥原料,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取肥给自己承包的小花圃施肥,大家也会互相提醒,要正确分类、源头减量。
在美国生活了7年的海归黄玮婷迅速适应了苏式垃圾分类法,在她看来,以前在国外每周只有两天垃圾清运车上门,如今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已经方便得多了;不仅在家,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办公场所,分类设施和分类引导随处可见,由此带来的规范整洁,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走过四季,苏州垃圾分类迎来“周岁”。这件“关键小事”正在一点点改变着每个苏州人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习惯养成中,全新的绿色生活方式已经开启。
算算分类“一笔账”
做好治理“加减法”
垃圾分类的推进成效,从苏州市城市管理部门的“一笔账”中可见一斑。
在“党建引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全面发动、全民互动”这“一领四动”的推动下,目前,全市4882个小区已全部推行垃圾分类定点、定时、定人督导投放的“三定一督”模式。一年间,所有小区全部完成了“撤桶并点”,超过10万个投放垃圾的零散点位被取消,1.37万个整洁规范、设施齐全、配有专门督导员的清洁屋亮相小区,居民源头分类的准确率每天在做“加法”。
此外,市级党政机关、省直机关、在苏大专院校垃圾分类督导评价优秀率均达到100%;全市938个行政村普遍开展垃圾分类,实现了同城同步同发展。“经得起看、经得起闻、经得起问、经得起查”是评判分类是否到位的“合格线”。
对于表现跟不上趟的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以法促分发挥了作用。《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力量约27.07万人次,教育劝阻违反垃圾分类行为约26.05万起,发出整改通知超10.09万份,行政处罚近7.2万起,纠偏、警示成效明显。
为确保“源头分得好,中间运得清,终端处得了”,一年来,生活垃圾在收运和处置能力建设上都在做“加法”。全市配置的8421辆收运车辆按照收运垃圾种类不同,以“不同人员、不同车辆、不同要求、不同去向”模式完成清运,依托“易丢丢”等互联网+垃圾分类平台应用,全市建立起18支收运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