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超和疲劳驾驶管好源头才是更好的良方
发布时间:2021-05-3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小K
舍得。
中国特殊的国情造就了货运行业以散户为主的格局,作为“个体户”的一种,买辆货车跑运输其实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
特别是像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巨变,让很多散户卡车司机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逆境之下很多事情也会变的更敏感,此时作为引导和规范货运行业的法规政策在施行的时候也就需要更加的小心谨慎。
最近无论是严查疲劳驾驶还是因为浙江温岭槽罐车爆炸引发的危化品运输安全排查活动,在具体施行当中都引起了一些争议。很多政策法规和专项整治活动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很多时候在效果及舆论反馈方面表现的并不理想。
这背后都浮现着一刀切与整风运动的影子,在越来越讲究精细化管理的当下,有些做法确实到了要改进与优化的时候了。
▎一刀切与整风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咱们国家国情十分复杂,这在客观上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一刀切的做法省时省力对规则制定和执行部门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一刀切的政策法规才会层出不穷。
以近期严加整顿的疲劳驾驶为例,2013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公安部123号令规定: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以外的机动车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一次记6分。
应该说驾车4小时休息20分钟是有科学依据及国外先例可循的,其目的是降低疲劳驾驶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风险。
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出现了大货车没地方停车、遇到拥堵等特殊情况没法停车的情况,即便是有地方停车很多大货车面临燃油和货物被盗的风险,甚至还会因为时效问题被货主投诉扣钱。
因为没有针对这些情况的特殊解决办法,执法人员在执法之时也只能生硬的根据法规行事对大货车司机罚款扣分,这让很多大货车司机夹在政策与实际情况的两难中无所适从。
有些大货车司机只能想办法打政策擦边球或者干脆冒险行事,执法者与货车司机的“猫鼠游戏”上演让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整风运动则通常是在一些特殊事件之后发起的,借机对一些固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同时也对社会舆论有个交代。
6月13日发生的浙江温岭槽罐车爆炸事故引发了新一轮对危化品运输的整治活动,这些活动确实可以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
但就如笔者先前针对这次事件撰文中提到的:这类运动通常都能被预见,如果政策能够被预见,那么无论是执法者、企业、个人都会在一次次的“默契”中“总结”出一套常规操作。
最终很可能演变成一场多方共演的“大戏”,演的人麻木了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却不会想着真正的去解决。
更何况每次运动都是有时效性的,很多人会等“风声一过”继续走原来的老路子。
那么运动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又会死灰复燃,等问题暴露造成不良后果之后又开始下一场的整风运动,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此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对行政资源和有关部门的公信力都是一种伤害。
▎源头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才是药到病除的良方一刀切和整风运动短期来看确实省时省力,方便操作管理。但只要时间一拉长该达到的效果没有达到,最终还是要去修改政策法规,前期的行政管理成本也就成了“沉没成本”。被管理者也会因为这些做法而承担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和财产损失。
前文已经说到在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吃紧的当下,如何为本就困难的运输散户们减轻负担,是符合国家“稳经济、保就业”的大政方针的。也因此让源头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显得比平时更迫切与必要。
超载顽疾、疲劳驾驶、危化品运输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和运输行业的畸形有莫大的关系。绕过源头去管理下游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要解决行业畸形的问题在疏不在堵。
就如卡车司机疲劳驾驶的问题,这跟行业变态式的追求时效密切相关,单单惩罚司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入上游惩罚机制和普及高新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车司机疲劳驾驶的问题。
同时物流运输是个多环节多因素共同叠加的高风险行业,就拿一线的卡车司机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会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
在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时候就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针对一些特殊的情况特殊对待,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造成让卡车司机们左右为难的状况出现。精细化管理不仅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减轻卡车司机们的负担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做法。
最后要保障源头治理和精细化管理达到预期效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让被管理者参与进来十分必要,这样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问题进而科学合理解决问题。
同时面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政策制定也要具备前瞻性,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状况要有预判。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治超和疲劳驾驶管好源头才是更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