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农产品巨头的网络时代升级战
发布时间:2021-05-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作为最传统的农产品(000061,股吧)流通企业,面临的真正难题不是是否从北京搬迁出去,而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完成基于传统优势的产业升级和巨变。
采访/本刊记者 朱丽 特约记者 周颖 文/本刊记者 朱丽
“听说新发地也要外迁到河北去?”
这个传言在2014年,同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被搬迁”的消息一样,整整传了一年。这给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掌门人张玉玺着实添了不少烦忧。
事实上,这纯粹是对新发地的一种误读。
“新发地和动批、大红门不一样,它是首都北京的核心功能。”身为新发地董事长的张玉玺十分坚定地对《中外管理》解释:新发地一头连着农民的菜园子,一头连着首都的菜篮子,要确保北京2000多万居民的农产品供给,怎么可能搬到河北去?
一组数据是当前新发地行业地位最有力的印证。
目前,新发地的蔬菜、水果日供应量均不低于1.6万吨,担负着北京80%以上的农产品供给。“这两个1.6万吨到了新发地之后,北京农产品供应就是‘绿灯’,否则有可能就变成‘黄灯’或者‘红灯’。”张玉玺说。
其实,作为最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企业,真正面临的难题并不是搬迁与否,而是这样两个:一个是农产品由来已久的“买贵卖难”问题;另一个是互联网浪潮下的农产品电商一路高歌猛进,对线下流通渠道产生的颠覆之势。
那么,历时26年发展的新发地面对这些真正考验作何应对?张玉玺的回答是:未来需要改变它的流通模式,“我想,新发地在这两三年内将发生巨变。”
变革之一:推行电子交易模式
北京的冬天寒冷逼人。但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如既往的红火。
在位于北京南四环附近的新发地市场,偌大的电子交易中心里面,电子交易员们时刻在忙碌着。因为在电子交易中心的大屏幕上,交易金额时刻变化,字幕滚动不停,24小时不间断刷新着蔬菜、果品、肉类、禽蛋、茶叶等交易的最新信息。
庞大的交易量,已使新发地市场几乎成为全国农产品价格的“风向标”。一直以来,中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致使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价格常常起落不定。而电子交易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这个问题。
内部交易方式的升级是新发地的巨变之一,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启动了。
新发地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也是目前国内首个“农超对接”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交易中心的主体是新发地市场的商户,交易依托现货市场,下游对接超市。来自全国乃至境外的农产品,通过此网络平台交易,可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用张玉玺的话说,对于B2B的农产品交易,蔬菜水果不用拉到新发地,通过电子交易平台即可帮助商户卖完,新发地则从中收取一定佣金。
这个现代味十足的交易中心,是新发地自己研发的系统,除了电子交易,还为农产品流通提供诸如信息服务、资金结算、物流配送、政府监管、质量安全追溯等实实在在的帮助,张玉玺说:“最终这里会建成农产品交易中心、价格中心、结算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现在还在一步步推进。”如今,这种期货交易式的流通模式,全国独此一家。
较之过去传统的交易方式,引进电子交易对于新发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进步。
看看现在,再回想1988年5月16日新发地刚成立市场的简陋场景,张玉玺很感慨。当时,张玉玺和同村的15名青年用水泥杆、铁丝网当围墙圈起了15亩地,用15万元建起了一个自发的集市。农民们蹬着三轮车到新发地卖菜,而城里的商贩则到这里来买,就像现在仍然存在于街边小巷的早市一样,随买随卖过后留下一片狼藉,市场很不规范。而一年交易量也只有634万公斤。
后来,由新发地统一场地和管理,向商户收取管理费的模式开始实行,并一直延续至今,交易量、交易额也随着市场的扩大一路攀升。
可如今,时代环境变了,再赚钱的运营模式如果长期固步自封,也会被突如其来的新事物所替代。
“农业的流通变革是必然趋势,我们早看到了这一点,必须走在时代前面。”新发地总经理王德平对《中外管理》坦言,农业是个看似很“土”的行业,但新发地的探索却不会落伍。
不过,电子交易中心运营至今已有5年,一年交易额也仅有2亿多元,较之线下536亿元的巨额数字,还只是“毛毛雨”。但是,王德平认为这种交易模式的升级对于新发地未来的发展,势在必行。
变革之二:布局电商,应对互联网颠覆
对于B2C电商业务,新发地早在2009年就开始布局,堪称业内最早的“触电”者。
第一站选择的是京东商城。目前,在京东平台上的新发地旗舰店,每天有100多单业务诞生,每周成交额在30万元左右,其中60%是干果、40%是品牌水果。而像大白菜、土豆等生鲜蔬菜,销售量微乎其微。
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悬殊,是因为农产品的特殊性,尤其是易腐类蔬菜、水果,在电商渠道很难达成有效交易。比如买一棵大白菜1块钱,快递送到消费者家里10块钱,那么这棵大白菜的身价就变成了11块钱,谁会买?
所以,这在张玉玺观察看来,电商不会像马云所说“颠覆线下交易”。“但这必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一种新常态,我们得适应它。”张玉玺已然体会到,农产品电商来势汹汹,作为传统批发市场的新发地,“不可等闲视之”。
事实上,除了借力第三方电商平台试水线上交易以外,新发地市场内部也在尝试经营自己的电商平台,一些实力较强的商户已在新发地的电商平台上做得有声有色。其中最好的要属稻香村,2014年其农产品交易额达8000多万元,纯收入也有800多万元。
这使新发地不得不慎思电商的未来。“今年,我们打算建造一座电商大楼,将电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商户集中起来,专门发展电商业务。”张玉玺说。这个听起来时髦的规划,也是新发地2015年进行内部升级的重大举措之一。新电商大楼盖好以后,将有200余家新发地商户入驻,实现线上交易、线下发货的“双线交易模式”。
“B2C电商不会对我们的交易额产生颠覆,而只是一种交易方式的改变,因为它们用电商的交易方式去帮助新发地卖农产品,总交易额还会不断增加。”张玉玺对此颇有信心。
年过70的张玉玺,掌管新发地这么一个大“盘子”,身上毫无传统行业老板那种所谓的“互联网焦虑症”,反而心平气和,对电商不仅不抵触,还有自己颇为理性的观察。他认为,电商未来10年、20年也不可能突破销售额的50%,但它必然是线下渠道有益的补充,线上线下融合会是一种常态,传统行业必须正确认识它。
变革之三:从销地市场到产地市场
为了更加顺应产业发展趋势,4年前,新发地开始筹划实施“内升外扩”战略。
除了前文叙述的“内升”(即内部升级),外扩,顾名思义就是要走出去,走出赖以生存的北京城,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扩张。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新发地农产品巨头的网络时代升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