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牵动世界目光:GDP比1952年增加77倍
发布时间:2021-05-2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万元户”成为历史名词
最近,英国成长基金富达投资组合经理汤姆·尤因在英国《每日电讯》上发表文章说,过去的几年他多次访问中国,今年6月他的所见显示,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光辉的成绩依旧令人震惊。
他这样描述此次中国之行:如果星期二晚上10时,走在中国任何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城市的主要商业街上,你都会发现那里的繁华程度可以与牛津大街热闹的周六相媲美,也许你在中国还会看到更多的霓虹灯。
尤因说,政府财政的稳健,有理由使中国老百姓对未来感到乐观,恢复消费的信心。
尤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作为6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之一,首先是老百姓的日子更加殷实了。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761元,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现在很少有人还记得“黄新文”这个名字,但在30年前,他可是中国数亿农民羡慕的对象。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小榄公社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
这是改革开放后经媒体报道的我国第一个农民“万元户”。在那个国家工作人员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的年代,“万元户”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数。
但仅仅过了10年,“万元户”的说法就演变成了“十万元户刚起步,百万元户马马虎虎,千万元户才算富”。这一变化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更反映了人们对合理财富追求的肯定以及对富裕生活的向往。
“万元户”消失的时间是1997年。根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当年农村人均收入2999.20元,按照户均4.35人计算,平均户收入已超过万元,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家庭都成了“万元户”。“万元户”成为历史名词。
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到3.1%。
有关专家指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是,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人均GDP翻两番,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它必将为今后5年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人口较多,单纯以经济总量来衡量,可以表明中国国力的增强,但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追求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
从60年前的“一穷二白”,到今天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了各国经济学家竞相破解的谜团之一。
2004年5月7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在雷默看来,“北京共识”是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的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等特点。
雷默认为,“北京共识”的模式不仅关注经济发展,而且注重社会变化,也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平衡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一种寻求公正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思路。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有不少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颇具意味的是,在新中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我们曾走过一条效仿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子;而今天,中国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为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从1978年12月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目标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91年之前的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思想指导下,着手调整国民经济,理顺农轻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制定以翻两番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战略,实行对外开放。
从1992年到1997年的6年间,由于及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平衡总量,切实调整结构,使“八五”计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波动最小的时期。到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已经提前实现了原定于2000年才实现的翻两番的任务,基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存在的供给主导型的短缺经济。1998年,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和GDP的高速增长。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在高位平稳运行,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门类齐全,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多已位居世界首位,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当国际经济学界都在关注中国模式能否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的时候,中国的领导人却在开始考量过去60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音符,比如部分经济的增长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等,提出了经济发展要又好又快的目标。
从积贫积弱到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60年间,中国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未来,在不断开拓创新的努力中,中国将继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中国模式牵动世界目光:GDP比1952年增加7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