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7年,“上海精神”为何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18-06-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将于6月9日在青岛开幕。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处处洋溢着喜迎上合、共襄盛会、热情迎宾的氛围。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在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17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员国围绕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努力实现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上海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互信,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这是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前提,不对抗,不以武力相威胁,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不仅仅是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相互信任,而且应该能够形成一种共识,相互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探索一种国与国密切交往的新模式。
互利,就是经济和贸易方面的相互合作,互通有无,不人为设置障碍,推动便利化。应该秉持相互开放的态度,反对单边主义和狭隘的贸易保护主义,坚持一种正确的义利观。
平等,就是强调大小国家拥有同样权利,相互尊重,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给予均等的发表意见和看法,维护自身国际利益的机会。
协商,就是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以暴易暴,争取确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各国有权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反对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上合组织内部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体现了一种合理的议事规则,但也兼顾效率和公平,提高决策的执行力。
尊重多样文明,不仅是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和谐共处,而且应该相互包容,彼此借鉴,共享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以文化的创新带动制度的创新。上合组织成员国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各不相同,既要承认差异,又要相向而行,这也是多边合作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
谋求共同发展,不仅是各国在经济上能够互通有无,相互促进,而且应该相互开放,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不能把本国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别国利益的基础上,更不能打着“本国优先”的旗号唯我独尊,搞霸权主义,损人利己。上合组织在制定和落实合作规划时,能够量力而行,争取让参与的各方都能受益。
“上海精神”是激发多边合作的内在动力
17年来,“上海精神”既是上合组织的核心理念,也成为国际关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特殊形势下建立多边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寻找区域合作新路径的思想根基;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实现全方位战略互动,在安全、经济、人文、政治、对外交往等各方面同步提升合作关系,所依据的基本准则。
正是因为有成员国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指导,上合组织才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型,不仅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内部的团结,以及常设机构和多种机制的平稳运行,而且不断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上海精神”赋予上合组织作为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的核心特征,是多边合作能够保持活力的价值源泉。无论是持续推进各领域合作的具体实践,还是开展广泛的对外交往,都能很快形成共识,找到成员国都能接受的、最符合地区实际的合作路径。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这包括本世纪初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延长了中亚的军事存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俄罗斯、中亚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更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一落千丈,地缘政治对抗不断升级等等。在重重考验面前,上合组织成员国始终秉持“上海精神”,共克时艰,联合抵御来自外部的压力,在地区层面开展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海精神”如何历久弥新?
当前的国际经济和安全形势发生很大变化,上合组织所在地区的周边环境也与成立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精神”对于凝聚新老成员国的共识更为重要,其倡导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长期坚持,不能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情况,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新的内涵。
首先,体现在与成员国提出的新理念相融合。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等,都与“上海精神”一脉相承。
其次,体现在与多边合作的新实践相适应。由于挑战增多,上合组织开始关注一些新的问题,不断拓宽合作领域,议题更加广泛。“上海精神”要发挥引领作用,使各领域、各层次的多边合作能够平衡发展,在正常的轨道上同步向前推进。
最后,体现在与上合组织本身的开放性相协调。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坚持开放、透明的原则,主张结伴而不结盟,与所有承认其宗旨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可以开展合作,对外交往甚至可以涵盖全球。上合组织因此成为促进完善全球治理和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支柱,“上海精神”在其中的特殊作用不可替代。(编辑:孙惠)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历经17年,“上海精神”为何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