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垃圾分类:如何“进课堂” “盆景”如何变成“森林”

发布时间:2021-03-1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今年,静安、长宁、杨浦、松江、奉贤、崇明6个区将率先实施全体居民家庭“一严禁、两分类、一鼓励”,即严禁有害垃圾混入其他生活垃圾,日常干、湿两分类,鼓励资源回收。到2020年,上海所有区都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90%以上的居住区垃圾分类实际效果要达标。

  在这场“垃圾革命”中,怎样才能确保“一分到底”?从源头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运输,再到末端的处理,还有哪些“拖后腿”的地方?垃圾分类如何“进课堂”、“进家庭”,又如何从“盆景”变成“森林”?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尹良富,日本国立一桥大学博士赵唯伊,围绕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话题与本报记者展开了交流。

  垃圾“四分法”更值得推广

  干、湿垃圾“两分法”是垃圾分类的第一个阶段。看上去容易,操作起来也不简单。既然决定进行垃圾分类,不如一次性把工作做透,告诉居民什么是厨余垃圾,什么是干垃圾,最终是掩埋还是焚烧?焚烧的话,会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解放周一:各位居住的地方目前有没有实行生活垃圾分类?

  尹良富:我所居住的小区,早在2012年就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这在国内应该算是领先一步了。

  一个切身感受是,垃圾分类减量的指导工作必须有持续性。比如,试点初期,在居委会和志愿者的带动下,小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比较高。但大约半年后,垃圾二次分拣员嫌报酬太少,辞职不干了,此后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员。没有分拣员的帮助,小区居民投放垃圾慢慢又回到不分类的状态。

  这首先是居民的问题,很多人不能按照要求持续进行分类。同时,居委会也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

  我所在的小区,不少居住人员是流动的。进进出出的租客,有些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甚至还有人连把垃圾投进垃圾房、垃圾桶的习惯都没有养成。对于这样的情况,出租房屋的业主其实是有责任进行提醒的,但不少业主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居委会人员有必要跟进,提供垃圾分类的指导、教育。

  解放周一:现有的垃圾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干、湿垃圾“两分法”和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四分法”。二者是不是各有千秋?

  赵唯伊:个人认为,“四分法”更值得在上海推广。“两分法”实际上是垃圾分类的第一个阶段,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后续还要由专人来分拣,才能真正达到垃圾分类的目的。

  尹良富:既然决定花精力和时间来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减量,那不如一次性把工作做透,告诉居民什么是厨余垃圾,它的去向是哪里;什么是干垃圾,最终是掩埋还是焚烧;焚烧的话,会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还有哪些是可以回收再生的资源物,哪些又是有害垃圾。

  “两分法”看上去容易,但操作起来也不简单。居民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如厕纸该扔到哪里去、电池和塑料瓶可以放在一个垃圾桶里吗?对后续处理来说,一旦居民随手把有害垃圾丢进需要掩埋处理的干垃圾中,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解放周一:有人可能会抱怨,家里空间不大,摆不下这么多垃圾桶。

  赵唯伊: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垃圾桶设计上下点功夫。这里,介绍一种不占空间的三段式多功能垃圾桶。

  它是上下叠放的抽屉式垃圾箱,左右两侧还有几处可挂垃圾袋的钩子。拉开“抽屉”,最下面那个大一点的桶放塑料类垃圾,中间的放湿垃圾,最上面的放其他废弃物。两侧的钩子通常可挂装空牛奶盒和废纸袋。

  解放周一:正确识别垃圾类型有什么诀窍?在产品包装上是不是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尹良富:最直接的做法是,相关部门制作一张带有磁性的清单式垃圾分类板,让每个家庭贴在冰箱门上。遇到疑问时,居民可按图索骥进行分类。

  同时,厂家、商家也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如在产品包装上印刷垃圾分类投放的提示标语。为此,有关立法工作需要及时跟进,推动减少华而不实的“过度包装”,鼓励印刷准确、醒目的垃圾分类投放信息。

  “净菜入城”可减少厨余垃圾

  研究显示,“净菜入城”可以减少 20%的厨余垃圾。有关方面是不是可以提供补贴、普及无害化技术,指导农民在田间地头将不能食用的菜皮、结节直接清理并用于堆肥,再把经过保鲜处理的蔬菜运往各大菜市场销售

  解放周一:按照规划,申城到2020年底将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上海为何如此重视垃圾分类?

  尹良富:垃圾分类,是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中国早在2000年就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试点。但坦率地讲,实行十多年来,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其实,垃圾分类和减量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日本用了20多年,才形成全民参与氛围;德国把垃圾分类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大约40年才见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要在2020年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挑战不小。

  解放周一:数据显示,上海的日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为2.3万多吨,距离2020年的目标有近1万吨的缺口。面对这一差距,我们可出台怎样的对策?

  赵唯伊:据我了解,这主要是因为垃圾处理方式所引起的。中国不少城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依靠填埋,而填埋所需的空闲土地越来越少。

  要破解这一“痛点”,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强制垃圾分类,增加资源的回收利用;另一个是引进高效垃圾焚烧炉,增加垃圾处理渠道。

  研究证明,焚烧应该在垃圾处理上占更大的比重。经过焚烧后的垃圾体积变小、重量变轻,有的还可以作为肥料来使用。在国外,只有不能焚烧和资源再利用的垃圾才能选择填埋。

  尹良富:垃圾处理牵扯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但我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不全面实施“净菜进城”方式,以减少厨余垃圾排放量。

  研究显示,“净菜入城”可以减少20%的厨余垃圾。为此,有关方面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补贴、普及一些无害化技术,指导农民在田间地头将不能食用的菜皮、结节直接清理并用于堆肥,再把经过保鲜处理的蔬菜运往各大菜市场销售呢?

  解放周一:“硬件”到位后,“软件”也要补齐。但坦率地讲,面对垃圾分类,还是有不少市民表示“分不动”、“没空分”或者“不高兴分”。

  张文明:这里的“硬件”不是单指垃圾收运及处理等设施,还包括从法制环境这个前端硬件入手来解决如何抑制垃圾产生。实践证明,建立系统的细分类法律很重要。

  例如,日本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近20部法律来规范垃圾问题。其中,近20年就相继出台了7部法律,核心思路是从源头上抑制垃圾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进一步讨论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及行动这个“软件”。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垃圾分类:如何“进课堂” “盆景”如何变成“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