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乌鲁木齐创城在行动】垃圾分类:新时尚渐成日常

发布时间:2021-03-0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乌鲁木齐创城在行动】垃圾分类:新时尚渐成日常


市第38小学三年级(3)班王子元同学在智能垃圾桶前投放废旧纸张。 (受访者供图)

【乌鲁木齐创城在行动】垃圾分类:新时尚渐成日常

——乌鲁木齐市在持续深化创城中,推进垃圾分类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新疆网讯(记者贾梦妍 郭军鸽 牟敏 唐红梅 王磊 李宁艳)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持续深入,乌鲁木齐市全面推行、依法治理垃圾分类,下足绣花功,抓紧抓实,久久为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持续用力

养成分类好习惯

3日一大早,高新区(新市区)南纬路片区河南西路社区居民丁桂芬提着两个垃圾袋出门。

在分类垃圾房前,她熟练地把两袋垃圾分别投进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

丁桂芬说,她所在的社区2018年就在做垃圾分类的宣传,2019年小区就有了分类垃圾桶,一开始大家也觉得有点麻烦,但现在已经养成习惯。

“社区也通过知识竞赛、实践操作、志愿者引导来鼓励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丁桂芬说,现在家里的旧电池、废灯泡,都是单独装袋,不像以前啥垃圾都放在一起。

来扔垃圾的居民王海霞在家也已把垃圾分成3袋。她说,“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家里5岁的孙子在家都会做垃圾分类的游戏,垃圾分类已经从一种理念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剩菜倒进绿色厨余垃圾桶,矿泉水瓶放进蓝色可回收物垃圾桶……在天山区新华南路经贸厅家属院,记者看到四色垃圾桶一字排开,居民李志杰正对照垃圾桶标识,将分好的垃圾归位。

“我家里也放置了四个垃圾桶,冰箱上也贴了垃圾分类参照标识,在家就会随手进行垃圾分类。”李志杰说。

自《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乌鲁木齐市已实现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落实落细

宣传引导见成效

线下宣讲、线上推送、楼栋长带头、志愿者引导……在天山区金银路社区,全覆盖式的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居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

“通过各类宣传,我知道了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及这样做的好处。在家里分类放置垃圾,再到分类垃圾投放点分类投放。”居民哈提曼·亚生说。

此前,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驻金银路社区工作队联合社区,通过对楼栋长和垃圾分类志愿者培训,由楼栋长和志愿者以身作则,并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居民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垃圾分类还是挖掘“城市矿产”有效途径。在废旧家电、手机、电线电缆中隐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城市矿产”资源。

新疆金塔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子河从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18年了,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垃圾放在该放的位置就可以变废为宝、利国利民”。

公司设在米东区的废电器电子产品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立了青少年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引导人人成为城市矿山的发掘者。

李子河说,做实做细垃圾分类就是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向社区延伸,加快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

对症施策

创新举措换积分

在经开区(头屯河区)中亚南路社区,开展了以鼓励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积分兑换活动。

去年9月以来,中亚南路社区鼓励居民垃圾分类,并通过对纸张、塑料、废铁等可回收垃圾称重的形式,累计积分,每500克垃圾可累计5分,有害垃圾按件计算,一件为5分。居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社区居民梁德英说,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后,她不仅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还用累计的310分,兑换了毛巾、调料盒等用品。

中亚南路社区主任张玮说,社区共有7个小区,通过积分活动、线上线下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志愿者引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等方式,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

市第38小学三年级(3)班学生秦子骁是班里的环保好少年,专门负责班级里的垃圾投放。秦子骁会将班里收集的纸张、废旧包装盒等垃圾,拿到校园智能垃圾桶前,用印制好的班级二维码接受机器扫描,垃圾桶就会自动打开、称重,为该班积分。年底时,学校会根据各班级垃圾分类投放重量进行奖励。

市第38小学是市级文明学校,该校不断创新方式,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普及和实践。

市第38小学德育主任童晓奕说,学校还开设了垃圾分类特色课程等,引导全校学生少产生垃圾,学会垃圾精准分类,小手拉大手,营造学校、家庭及社会良好的氛围。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乌鲁木齐创城在行动】垃圾分类:新时尚渐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