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统计开放日
发布时间:2021-02-0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原标题:沪职工工资性收入40年增长超64倍
东方网9月25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记者从市统计部门了解到,本市第九届“中国统计开放日”活动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要内容,围绕“民生调查人人参与经济普查家家受益”的主题开展相关宣传。同时,一系列亮眼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也彰显着申城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
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什么是“调查失业率”?居民收支调查包含哪些内容?CPI是不是越低越好?
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展板,将那些看似高大上的统计数据和百姓生活联系起来,让普通的市民认识统计、了解统计和数字背后的意义。活动当天,市统计部门还与黄浦区宣传部联合举办了一场“改革开放四十年城市之心看变迁”的城市定向赛,进一步将统计业务宣传传递出去。
市统计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居民收支调查是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科学制定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而设置的法定国家统计调查项目。“这既是一项全面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重要民生调查,同时也会定期向社会发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等相关数据。希望受访市民能够理解入户调查的统计工作,积极配合,提供更真实准确的一手数据。”
“数”说民生,“账”量小康。2010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2017年,又突破了6万元。1978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美国和日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左右,到了2015年,已经达到美国的约20%,日本的约三分之一,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正如海报宣传那样,每一个小小的数字背后,也折射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在民生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深刻变化。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8%
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城乡居民年收入从80年代的“千元级”迈向了90年代的“万元级”;进入新世纪,居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017年,上海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596元和27825元。40年间,上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和不可比因素,分别年均实际增长7.9%和6.6%。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始终处于全国各省市前列。
工资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比例提高
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一个经济体的生产总值可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初期,营业盈余也即企业利润(因改革初期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利润也可看作是国家所得)所得份额较大。1978年,上海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营业盈余占56.7%,而劳动者报酬只占22.7%。
历史资料显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克服平均主义”,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从全国最大的轻工业城市,逐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向以高端服务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的产业结构。1999年,上海的第三产业GDP首度超过了第二产业GDP。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是就业人口的结构调整,高学历人才向第三产业聚集的趋势明显,拉动全市工资性收入增长。
劳动者报酬比重的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上海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超64倍。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980年以来上海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0%和12.1%。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为551元和297元,到2017年,已达到35995元和20289元。
连续24年上调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在职工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对于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上海同样走在前列。
90年代初,上海开始建立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把低收入职工的工资增长纳入长效管理机制。1993年,上海制定实施最低工资标准,25年来,除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已连续上调24次,保持着全国最高水平。2018年,上海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已提高到每月2420元,是1993年的11.5倍。
1993年,上海又率先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确定职工及其家属每人每月生活保障最低标准。为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能够随经济的发展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上海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多次调整,并在2015年将城乡低保标准进行了统一。
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城乡低保标准已由1993年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1070元,继续保持低保标准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同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2008年7.5元也相应提高到2018年的21元。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统计开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