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202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中长期展望

发布时间:2021-01-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原标题:【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中长期展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济走上复苏轨道、扶持政策加码和落地,2020年我国就业呈现开局低迷、逐步回稳向好态势。分领域看,三季度起制造业复苏明显,人才需求趋旺,部分岗位名列“最缺工”榜单;而灵活就业集中的新业态在疫情中优势凸显,成为就业新引擎,增长势头强劲。从重点人群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但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竞争加剧,总量性、结构性、摩擦性等就业矛盾交织迸发;农民工就业和收入受疫情影响巨大,经历了一季度急速下滑和二季度缓慢回升后,三季度趋稳,上半年较为突出的农民工滞留及二次返乡情况有所改善。

  预计一段时期内就业形势将持续稳中向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望继续下降。未来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升级,以及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构建下的强链、补链、扩链,都将成为促进就业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新业态灵活就业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尽管就业领域积极态势显现,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外部不稳定因素也将持续对我就业总量和结构造成影响。

  一、全年就业形势呈前低后稳走势,制造业最“缺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就业用工造成严重冲击,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不过,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企稳回升,以及政策层面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保民生组合拳,我国就业形势已经逐步向好,全年整体呈前低后稳走势。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20年1-3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减少95万人,2、3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达到6.2%和5.9%。而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7%。

  三季度劳动市场逐渐呈现向好态势,市场趋于活跃,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下降。9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5.4%,强于预期控制目标。1-9月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

  从行业看,制造业复苏明显,人才需求旺盛。人社部公布的“第三季度全国招聘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28个职业新进排行,其中“仪器仪表制造工”“真空电子器件零件制造及装调工”等19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67.9%;短缺程度加大的15个职业中,“铣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等5个职业与制造业直接相关,占30%。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智联招聘共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三季度民营和股份制企业的招聘需求人数不仅实现了环比增加,同比增幅也分别达到19.45%和17.51%。

  二、新业态发展异军突起,重点群体就业压力和风险仍存

  从就业人群来看,大学生和农民工仍是社会关注和政策发力的重点。大学生就业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增就业,而稳就业、保民生成效则主要取决于农民工就业。我国农民工数量接近3亿,稳住农民工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一)新老矛盾交织迸发,大学生就业压力大

  我国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新冠肺炎疫情及经济下行等因素又对大学生就业造成较大冲击,与原有的总量性、结构性、摩擦性等就业矛盾交织迸发。

  1。岗位减少、求职需求增加,就业难度加大

  2020届毕业生数量创新高,但疫情致用人单位招考程序延后,2020届春招与2021届秋招几近“撞期”,大学生就业一度面临“双届叠加”局面,同时留学回国毕业生激增,供给大幅增加。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智联招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显示,在874万应届毕业生中,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的约590万人。截至6月,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

  疫情及外部环境变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业、外贸等行业造成冲击,企业用人需求减少、选人标准提高,原有就业岗位人力消化放缓,新业态灵活就业渠道稳定性难以预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走低,更多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向社会释放,总量压力将连续向后传导。2019年7月-2020年6月,在智联招聘平台上针对应届大学生发布的岗位数同比下降7.1%,而投递简历的大学生同比增长35.2%。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2020年2-6月,智联招聘平台新发布的大学生岗位数同比下降15.5%,而投递简历的应届大学生同比猛增62.7%,供需不平衡趋势更加明显。

  2。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除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错配主要体现在招聘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岗位缺口与职业选择错配六方面,又以前两种最为明显。

  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很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向民营企业投递简历;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3类企业的大学生简历比重分别达到13.8%、16.3%和11.3%。

  从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看,当前东部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51.3%的就业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学生往东部地区投递简历的比重达57.0%,比需求高5.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供了22.6%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但只有18.0%的大学生把简历投递到中部该地区。从城市维度看,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分别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6月份收到的大学生简历分别仅为35.9%和9.8%。从就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来看,珠三角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最大,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比率达30.1%,高于京津冀(26.9%)和长三角(26.3%)地区。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为大学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岗位,但能获得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仅占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题。

  结构性错配还体现为技能人才短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其背后的原因则是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培养方式改革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3。“慢就业”观念下部分应届生暂缓就业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202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中长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