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期“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 举办
发布时间:2018-06-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6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期“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第五讲暨结营仪式在闵行校区软件学院演播厅举行。外交部原副部长、首任中国G20事务协调人、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以“中国与全球治理”为主题做结营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侯士兵、就业指导部主任金韦明参加活动。
讲座前,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分别会见了何亚非,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学生处处长林立涛、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罗鹏、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校就业中心主任侯士兵、校就业中心就业指导部主任金韦明一同会见。
何亚非有着丰富的外交经历,曾在国际组织累计工作超过三十年,对国际形势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形势分析、国际组织的应聘要求等几个方面为学员们系统地解析了全球化下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首先,何亚非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阐释了全球化的核心,并分析了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他指出,全球化的核心是创造全球市场,即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全球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造成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对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中低端产业的世界工厂,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高端产业繁荣;另一方面,资本的收益远高于平均的收益和劳动力获得的收入。
何亚非从反全球化的兴起、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深入分析了国际形势的三大变化。第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进一步融入了世界,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在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为各国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但是,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各地贫富差距拉大,民粹主义抬头,多国政治极端化,这给中国和世界提出了挑战。第二,地缘政治的诉求不同,不确定性增加。何亚非讲述了自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美俄关系新冷战以及自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他尤其回忆了奥巴马执政时期,自己作为中国代表和美国起草《中美联合声明》时的博弈斡旋。第三,在哲学层面上,何亚非介绍了美国价值体系、亚洲文明多样性以及对穆斯林文化的尊重与理解。何亚非强调,不同文明没有对错更没有高低,不管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都应该互相尊重,真诚沟通。
最后,何亚非分析了目前国际组织内中国成员席位不足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国际组织的应聘要求,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建议:一是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文化,看清国际形势,了解西方文明主导的国际体系;二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中文、英文、法文均要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平;三是自身专业素养,不管是经济、外语、法学还是软件、环境、生物都应该立足本专业,踏踏实实学好本领。此外,他指出国际性人才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间国际组织,并鼓励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性的人才,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时刻铭记初心,为祖国做贡献。
讲座结束后,举行了本期“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的结营仪式。就业中心辅导员吴晓淳对本期训练营的整体工作做了总结。侯士兵和金韦明为营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和优秀营员证书。
侯士兵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学员们在培训期间的努力学习,指出国际性人才培养是顺应时代的需求,并表达了对学员们未来发展的美好祝愿。他希望训练营结束后同学们要继续学习,向国际组织靠拢,努力成为一名国际性人才,在国际组织中代表中国发声,争做国家栋梁。
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全球治理人才,培训和储备一批具有国际化工作能力和全球领导力的青年人才,为学校未来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打好基础,校就业中心主办,学生国际组织发展协会协办,组织开展了为期二十二天的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期“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共有158名同学通过选拔入选训练营,140名营员最终结业,汪倩等29名营员获得“优秀营员”称号。
本期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邀请了人社部国际合作司国际职员和国际条约处处长王涛、新开发银行行长办公室主任刘汉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汤蓓、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王纪元、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等专家来校为营员授课。训练营还以各小组为单位,组织了多场生动有趣的国际组织沙龙,后期训练营还将组织优秀营员赴相关国际组织实地走访。通过本期训练营的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对国际组织有了更多的了解,坚定了今后参与全球治理的信心,今后将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而不懈努力。
李勇兵 李涵
戴梁沁 季心远 严怡珺 祝致远
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期“国际组织人才训练营” 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