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气候对中国人口迁移冲击到底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0-10-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被简称胡焕庸线。这条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大致倾斜45°。线东南方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线西北方64%的国土居住着4%的人口。
当然,胡焕庸线是大自然的选择。气候与地貌条件配合,使胡焕庸线成为生态界限,沿线是一个生态环境过渡的梯度线。在地貌上,胡焕庸线东南以平原、丘陵为主,农业生产条件好,传统上为农耕区;西北方或者为沙漠,或者为高原和高山带,农业生产条件较差,传统上为牧业区。在王铮看来,这恰恰是由中国特殊的地理自然禀赋形成的,属于地理学的第一本性。
“胡焕庸线与中国气候上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基本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因此,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王铮认为。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王铮就开始钻研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人口分布变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直到今天,他承担的研究依然涉及这一领域。
事实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气候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重大科学问题,而且是需要着重关注的政策问题。
根据中国科学院吴静副研究员以及王铮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的结果看,胡焕庸线是在124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后显现的。这次变化前中国旱涝分布的等值线分布方向,基本上平行于经线。而在1240年后,旱涝分布等值线出现平行胡焕庸线的方向。王铮说,正是这种降水的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
对此,王铮给出进一步解释,气候地貌差异使降水、日照和土壤条件出现差异,这导致了中国的耕地几乎都在胡焕庸线以东,并且带来了供养人口能力的不同,所以有最初人口分布不同的结果。
“到今天为止,胡焕庸线在气候条件下依然没有被突破。”王铮坚定地说。
不少科学家对此持相同意见,即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中国陆地国土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除少量河谷地带以外,一般不适宜于人类日常社会经济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认为,胡焕庸线西北半壁几乎包括了干旱及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这种结构特点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胡焕庸线的稳定性。
王铮补充说,区域进化依赖于它的三次本性。自然禀赋只是第一次本性,交通和信息化设施是引导突破胡焕庸线的基础。区域的第一地理本性决定了胡焕庸线的存在,要想突破,只有借助第二第三次本性了,从这一点看,“一带一路”战略很重要。
未来气候变化或使西部地区人口增加
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22日发布报告称,由于自然资源面临的负担加大,发展不平等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人类未来自给自足的能力受到威胁。气候变化将增加降水变率及干旱洪涝频率,从而影响粮食生产的各个方面。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尽管现在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特别是涌入北上广,但考虑到人所依赖的重要根基依然是农业,科学家们研究气候变化下中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入手,再从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推断人口承载力条件下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影响等。
“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候条件长时间序列的改变,会影响农业生态条件和生产潜力,进而影响农业产出。计算农业生产潜力,可以估计一个区域可能达到的期望农业产量,从而据此估计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即可得到区域间人口分布状况和迁移规模。”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孙翊称。对此,王铮补充说:“有人认为农业生产潜力差的地方可以通过调拨粮食来解决吃饭问题。其实局部地区可以靠调拨粮食,但是大面积区域的人口供养不可能靠调拨粮食解决;再说人们也不可能放着粮食生产条件好的地方不住,跑到粮食生产力不足的地方,等着吃调拨粮食。还有自然禀赋中的水资源,对人口发展和聚集也是决定性的。”
王铮与华东师范大学乐群、夏海斌等,利用典型数值模型对中国2040年至2060年气候变化趋势的模拟表明,在气候变化下,中国西部、北部的降水条件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蒸发增加,水资源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不太明显。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潜力分界线——胡焕庸线,对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的锁定可能正在被突破。突破主要在云南省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明显提高。另外,中国农业生产潜力提高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胡焕庸线两侧,变幅最为明显的是藏南地区、东北地区和甘肃-宁夏地区。这些地区应该引起重视。
气候变化下农业生产潜力的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呢?他们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潜力提高的原因,胡焕庸线以西各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人口迁入(西藏除外),且主要集中在甘肃、青海和宁夏。尽管如此,中国人口迁移主要仍发生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各省份之间。
王铮认为,气候变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现象,但依然没从根本上破坏胡焕庸线的人口分布规律。
值得注意的一个研究结果是,中国西部地区人口或因气候变化而有所增加。关键是要在水资源条件明显变好的地方,适当推进人口聚集,发展新产业。从历史上看,气候的这种作用很明显,在汉代、唐代,西部人口比例也是较大的。不过,全球变暖对中国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总体影响是不好的。
警惕气候变化下人口迁移可能产生的多种影响
实际上,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口迁移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复杂的。
不少地区源于气候要因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活动,被学界广泛关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蒋洁分析认为,未来数十年间,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汹涌而至的气候移民潮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经济负担。
人口迁移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孙翊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展的专项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迁移的影响看,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口迁移将增加人口迁入地GDP增速,而降低人口迁出地GDP增速。
人口迁移可能会缩小区域间差距,但是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异可能会变大,带来社会、经济问题。“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王铮认为,“如果发生战乱,这个问题会更严重。”
当然,必须清楚的是,研究人员分析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不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不管是全球气候变化还是人口迁移,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且都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要精准预测实在是难为科学家。
有难度,并不代表可以不作为。在王铮看来,关键在于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给人口迁移带来影响的可能性估测。若是能够从定性预估中知道哪些地方因为气候变化而产生人口红利,这可能是一些地方发展的机遇。相反,若是通过科学研究掌握人口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决策者则可以更早做出更有利于确保人民福祉安康的决策。
新时期,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与天气气候关系更加紧密,我国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将面临重大威胁和严峻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围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森林碳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和旅游等重点领域与特色产业的影响开展评估,完成国家气候安全评估。
“有了更多相关领域科学成果进行支撑,要知道正在变化的气候带给人口迁移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以后会相对容易一些。”王铮说。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变化的气候对中国人口迁移冲击到底有多大?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