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图闻|中国高考记忆
发布时间:2018-06-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1977年10月,全国570余万名不同年龄、出身的求学者走进高考考场。这一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40余年间,高考在与时代的共振中不断变革。它的变化,不仅代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也折射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气象万千
◆今年又到高考时,一组精选照片,重温这40余年的中国高考记忆...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新华社发)
▲1977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在上物理实验课。(新华社发)
▲1978年春,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新华社发)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这是清华大学1977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新华社发)
▲1978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1977届新生在学习中交流。(新华社发)
▲女高音独唱叶英,22岁,来自长白山林区。她演唱《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等歌曲,清脆嘹亮,亲切感人。她是1977年高考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的考生。(新华社记者蒋齐生摄)
▲1980年9月1日,山沟沟里的少先队员施展,以13岁的小小年纪,以465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成年班),成为这年高考的佳话。施展斯文好静,爱好音乐,竹林里常传出他悠扬的笛声。(新华社记者徐邦摄)
▲1982年,一名天津考生在等汽车的时候抽空读书。(新华社发)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新华社发)
▲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区农村青年王端良高考落榜后,一边务农、一边抽空自学。1985年他获得自学考试大专文凭。被该市胡锡古中学聘为英语教师。这是在一次考试后他为学生解题。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新华社记者杜华举摄)
▲1989年7月7日,北京市第五中学的一个考场内,考生正在答题。1989年北京市共有34841人参加了文史、理工和外语3个科类的考试。(新华社记者杜捷摄)
▲1991年6月9日,在北京天坛公园举行的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咨询活动牵动了数以万计的考生家长的心。北京及外地的89所高校参加了这一活动。(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1992年3月8日,北京4万多名考生前往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成人高考咨询活动。一位女青年想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丈夫特意带着孩子陪她前来咨询。(新华社记者王呈选摄)
▲1994年,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望军不停地给大家夹菜以示感谢。(新华社发)
▲1994年7月7日,江苏省南京12000多名考生在37℃的高温下参加第一天的高考应试。为保证考生安心答卷,南京各界想方设法将清凉送进考场。南京市一中高考点的1050名考生每人领到了一顶冰帽,这是一名考生头戴降温冰帽应考。(新华社记者方爱玲摄)
▲1994年7月7日,南京考生在37摄氏度的高温下考试。(新华社发)
▲1996年7月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进入第一天。北京四中考生在应试。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1998年7月24日中午12时,北京电报局160信息台与北京高校招生办公室联合开通了24小时高考成绩查询热线,考生只需拨通1605789,再输入准考证号码,既能获取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这不仅方便了广大考生及家长,也有利于招生工作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施。这是160信息台话务员在人工辅助考生查询。(新华社记者张旭摄)
▲1999年7月7日,北京近5万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北京市第二中学考点,北京市高招办特意为一名患有自发性气胸的考生陈迪扬安排了一间单人考场,单独配备了监考老师、医生和医疗设备。这是考生陈迪扬在特殊考场考试。自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实施。(新华社记者张旭摄)
▲2000年1月19日,北京和安徽两地春季高考开考。大约3.6万名两地考生参加了此次高考。图为考生在北京市第六十二中学考场参加考试。(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2002年7月7日,桂林五中的考生范艾芸走出考场乘坐高考免费服务车回家。(新华社记者陈天湖摄)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40年图闻|中国高考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