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解放日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新书首发
发布时间:2019-06-16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人民网上海5月29日电 (记者 曹玲娟)在解放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由上海图书馆、延安大学图书馆、解放日报社合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解放日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一书首发暨座谈会今天在沪举行。
1941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首份大型日报。1949年4月24日,党中央决定将《解放日报》的报名交给上海,作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面解放。5月28日黎明,《解放日报》在解放的土地上诞生。当天的《解放日报》创刊号发行10万余份。
《红色视域下的上海——中共中央早期机关报<解放日报>上海新闻整理汇编》一书,便是从红色视角出发,以上海为聚焦对象,通过梳理、呈现1941年至1947年间《解放日报》中关于上海的报道,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一起,在民族危难时期浴血奋斗、救亡图存的时代图景。
该书内容贯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既回顾了半殖民半封建时代下民族民生的沧桑百态,也回望了革命先驱者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革命历程,是一本以新闻叙述再现历史本貌的资料性著作,也是中共党史、上海史、新闻事业史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上世纪40年代,身处农村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上海的关注集中于哪些问题、哪些领域,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提供了完整的线索和丰富的记录。
创刊第一期,《解放日报》发表《沪郊游击队活跃》一文,报道了共产党在沪抗日斗争事迹。此后6年对上海的报道持续不断,涵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本经济侵略、各国势力较量、金融经济形势、上海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慕尼黑阴谋在上海》《上海青年反法西斯底斗争画卷》《半年来的上海工人运动》……一篇篇报道勾勒出红色视域下上海的形象。
在本书集纳的报道中,不乏一些关于民生民情的细节,犹如历史大框架下的生动注脚。1941年6月14日刊登的《迷乱的上海》一文写道:“现在上海如果要找房子,一间客堂楼至少八十元,多则一百五六十元,亭子间也贵得可惊人;一个煤球的价格,等于抗战前的一个鸡蛋;一出大门,就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乞食者;头上的帽子,一不小心,就会‘不翼而飞’;可是跳舞厅,电影院,旅馆,却是笙歌妙舞,通宵达旦,敌人占领区更是‘鬼蜮的世界’。”
如何让布满历史尘埃的红色文献得以更好保存并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数字化、大数据是路径之一。作为本书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延安大学图书馆的红色文献大数据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为保护和传承党的珍贵历史文献,延安大学图书馆组织实施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打造了集承载、保存、传播、传承、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大数据平台,平台中的“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对《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早期中共中央机关报纸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并提供了图文对照方式及多种途径的检索功能,对报纸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整理。
“战争时期的报纸,印刷质量差,字迹模糊,繁简交叉,有手工刻版,也有竖版,而且错误较多,OCR识别非常困难。”延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贾翠玲介绍,延安大学投入近千万资金,该校大学生先后参与近百人,历时三年,克服了数字化过程中的诸多技术和质量问题,终于完成了三种报纸共11043个版面8508万字的全文数字化工作。
据了解,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还将于今年推出《红色中华》及《新中华报》的上海新闻整理汇编,作为该套丛书的其余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