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上海市委首次提出“兴乡事业者”概念 建议明确身份定位以
发布时间:2019-06-0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东方网记者王佳燕1月27日报道: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对象的精准定位尤为重要。今年两会期间,东方网记者在农工党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关于切实重视“兴乡事业者”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的建议》中,发现了这个新名词:兴乡事业者。提案建议明确“兴乡事业者”的身份定位,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农工党上海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彭红文告诉东方网记者,这一提案来源于农工党上海市委的一份调研,“兴乡事业者”这一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提出。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谁去农村?”“谁来种地?”的质疑声中,一些有田园情怀、立志为乡村振兴做点贡献的人却感到没有抓手、不受重视、提升困难。“虽然参与乡村振兴的人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着相同的工作环境和事业半径,但在身份认同上缺乏定位明确的统一概念,也缺乏业内业外的互动交流,造成所有参与乡村振兴大业的各行人员荣誉感不足、自豪感不强。”
对此,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建议:明确“兴乡事业者”的身份定位,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扶持政策。以“363”工程为基本抓手,在上海 9 个涉农区进一步划定范围,将在此范围内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在内所有参与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 年)的创业人员、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都统一确定为“兴乡事业者”。基于相对统一规范的称谓和定义,更高效地归整相关政策,挖掘、培养、集聚人才,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输送兴乡事业者和乡村新动力。
同时,为“兴乡事业者”创造更多的纵向及横向交流平台,增强相关人员的良性互动及行业魅
力,增强乡村振兴事业的整体荣誉感和美誉度。必要时,由农委和人社局牵头,多部门组成“兴乡事业者”联合工作小组。
提案还提出,建议用通俗和趣味的表达增加社会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度。可借鉴日本等国吸引年轻人扎根乡村、繁荣农业的方法,率先尝试开辟专门针对中青年人进行乡村振兴趣味科普与政策解读的统一平台(或 APP、小程序等),给潜在的“兴乡事业者”提供全面接触乡村、了解乡村的机会,通俗全面地为从零开始的城市中青年投身远郊发展答疑解惑。丰富乡村振兴吸引年轻人兴趣的表达形式,逐渐消除在年轻人群中要么事不关己、要么仅仅是观光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乐的粗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