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壮丽70年:上海边检与口岸改革发展共奋进

发布时间:2019-05-2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27日电  (黄波)70年前,滚滚铁流、猎猎旌旗,上海迎来解放的曙光。70年峥嵘岁月,70年风云激荡,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在城市建设提质增速的历史洪流中,上海已经从昔日的一隅湿地变身为中国最核心城市之一,在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品格浸润下的上海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并逐渐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阔步迈进。

  伴随着上海的改革发展,作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上海边检从小到大,由大到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之勇气,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之先河,用70年的砥砺奋进交出了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满意答卷。

  从海运码头到国际航运中心,口岸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坐落于东海之滨、黄浦江畔,这种“襟海带江”的地理优势使得解放前的上海就已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在上海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尽管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武装封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排华政策的影响,港口贸易一度受挫。但即便如此,上海港仍然是我国与外部世界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实行平等互利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不少外轮陆续进出上海港,1950年56艘次,1951年145艘次,1952年222艘次……。形势催生变革,为加强对港口停泊外轮和随船人员的证件检查和监护管理,1952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组建“上海边防检查站”负责上海口岸的边防检查工作,从此结束了上海“有边无防”的历史。

  “上海是我国的第一大港,又是一个国际港口,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港口,一定要把它管理好。”这是1955年11月5日时任国家领导人视察上海港口时的谆谆嘱托。此后十年间,上海人民背负重任,奋勇前行,上海港口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货物吞吐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几经公安与现役体制之间的转换,上海边检队伍逐渐壮大,职能体系逐渐健全,为推动上海港在恢复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964年,随着巴基斯坦达卡(今孟加拉国首都)至中国上海的巴航班机缓缓降落,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开启国际航运业务。从此,除海运外,上海又开启了通往世界的另一道门。伴随着口岸的扩张,上海虹桥边防检查站(现虹桥边检站)成立,负责虹桥机场边防检查工作,当年检查出入境旅客4000余人,办理航班80余架次。

  光阴流转,时间来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神州大地,在上海这片土壤埋下改革的种子。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港不断改造、扩建,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厂等一批新建专用码头陆续投入使用,边防检查执勤区域范围和业务工作量也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据统计,1988年同1978年相比,上海边检检查监护交通工具数量和出入境人员数量,分别增长超200%和600%,执勤岸线从140公里增加至近800公里。

  如果说改革开放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历史深厚的印记,那么浦东的开发则是上海改革开放蓝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99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竣工到如今如火如荼的三期扩建工程,从1999年外高桥保税区获批到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从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到2017年12月四期工程完工开港……伴随着口岸建设的发展,上海边检在原有上海边检站(现浦江边检站)、虹桥边检站的基础上相继成立金山边检站、吴淞边检站、外高桥边检站,上海机场边检站、上海铁路边检站、洋山边检站、崇明边检站等9个边检站;辖区覆盖浦东、虹桥两大空港口岸、上海港口岸、上海邮轮口岸和上海铁路口岸,实现了海陆空口岸全覆盖;与口岸开放相配套的边检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已建成旅检查验通道470余条,海港办证窗口10余个。

  2018年度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员数量已超4600万人次,浦东国际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连续16年位列全国空港口岸第一。2017年以来,上海邮轮口岸出入境人员连续两年保持在400万人次左右,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连续两年保持4000万标箱,并且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激流汇聚,奔腾成潮,如今的上海已经从单一的海运码头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国际主枢纽港,并向着国际航运中心大跨越迈进。

  从粗放型管理到智能化管控,口岸安全堤坝愈筑愈牢

  回溯70年波澜壮阔,在上海口岸的发展变迁中,上海边检与出入境违法犯罪活动的较量从未停止。

  翻开历史的尘封,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的中国,外有敌对势力的孤立、封锁和包围,内有敌特间谍的骚扰、威胁和破坏,上海作为对外开放口岸的最前沿阵地,匪特活动猖獗,口岸形势严峻。而那个年代的上海边检刚刚起步,没有营房,便用竹排糊泥筑墙,没有交通工具,便双脚徒步当车,没有执勤装备,战士们就站在船弦边靠肉眼察看船舶外档情况,风吹日晒、日复一日地坚守在狭长的舷梯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上海边检人硬是靠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保障了解放初期上海的口岸安全。

  如今,走进上海边检总站荣誉室,一枚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纪念勋章和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仍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1953年春天,R国“白龙丸”号远洋客轮抵沪,上海边检第一代检查员徐康健登轮进行人员检查,利用懂外语的特长,在与船员交谈时,一名自称“事务长”的船员逐渐露出马脚,“自称是事务长却不知船上有多少炊事员?”带着这样的疑问,徐康健找寻着对方更多的破绽。这时,台灯背后的一本书引起了徐康健的注意,书体崭新但是封皮却蜷曲不平,“肯定有秘密!”当那份谍报提纲从封皮夹层里被搜出来之后,徐康健和战友们果断的将对方控制,经查,此人系R国一名高级间谍。此案成功告破,对打击国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树立新中国军政力量强大的威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徐康健因此当选为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和中央军委公安部队首届功模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时光流转,改革开放敲开了上海对话世界的“东方窗口”。跨国商贸、探亲、旅游等业务不断兴起,家电、服装等外国商品物资裹挟着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上海,并向中国内陆腹地和南方沿海城市蔓延。随着上海空港、码头的建设以及与国际各大城市的直航,上海以拥有江浙沪地区最多的国际航线的优势成为国内与世界各地的交通枢纽。但同时,上海也成为偷渡组织者和偷渡人员眼中的风水宝地和流向世界的重要跳板。随着偷渡现象愈演愈烈,社会不稳定因素骤升,严重影响了上海社会治安,因此反偷渡工作成为那个时期边检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89年上海虹桥机场43人特大偷渡案、1992年“鉴真”轮11人非法出境案到1999年“1.13”跨国偷引渡大案、2001年“11.20”集装箱群体偷渡案……上海边检接连破获了一大批当时有影响力的案件,遏制了偷渡活动高发态势,有力保障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壮丽70年:上海边检与口岸改革发展共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