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传承中国交响乐文脉 《中国交响七十年》将于明年出版

发布时间:2018-06-07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东方网记者郁婷苈6月6日报道:中国有多少部交响乐作品?这个问题,恐怕即便是音乐学者,一时半会儿也答不上来。近日,上海交响乐团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启动“中国交响七十年”项目,将系统梳理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过程,并从中甄选出70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交响乐力作,于明年建国70周年之际编辑成册,以一套全新的图文音像制品《中国交响七十年(1949年-2019年)》祝贺祖国华诞。

70年70部还原中国交响乐发展脉络

自1929年黄自写下中国第一部管弦乐序曲《怀旧曲》以来,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历经90年蓬勃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而中国交响乐作品的选集或专集也已出版不少,但至今尚未有用编年体形式选编出版。

此次《中国交响七十年》以1949年为起始点,按1949-1965、1966-1976、1977-1989、1990-2019划分年代。由全国范围内著名指挥、作曲家、知名音乐学者组成的专家组遴选出具有时代特点、艺术价值,同时深受大众喜爱的70部中国交响乐作品。作品由上海交响乐团联合一批中国最优秀的指挥家、独奏家进行唱片灌录,上海音乐出版社对每部作品配以作曲家简介、作品结构分析、指挥演奏提要、创作背景等图文注解。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除像《梁祝》《红旗颂》《黄河》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外,“中国交响七十年”还收录了相当一批因历史条件所限从未出版的优秀作品,挖掘经典的同时重视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作,试图清晰还原中国交响音乐绵延不绝的发展脉络。

要在庞大的曲库中大浪淘沙,挑选出70部既带有浓郁“中国味道”又能凸显中国交响创作实力的“经典”绝非易事。专家组成员、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孙国忠告诉记者,“影响力,是我们挑选作品的首要标准。其次,还会考虑年代、地域等不同因素,尽可能地丰富呈现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整体面貌。从中,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每个中国作曲家坚持不懈、试图探索交响乐在中国气派和民族韵味上的努力。”

版权、租谱、录音、后制,每个环节都是坎

今年3月25日,“中国交响七十年”正式进入了后一项更为繁杂和艰巨的执行期——录音。上海交响乐团此次举全团之力,挑梁担纲了“中国交响七十年”的辑录重任。据了解,整个“中国交响七十年”的录音工作将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周期横跨了上海交响乐团的两个乐季,又恰逢2018上海夏季音乐节和第二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举行,暂且撇开“中国交响七十年”不说,上交原本的日程和工作强度就已被填塞得满满当当。但“中国交响七十年”镌刻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对于经典,传承下去远比记录更为重要。

首先,根据专家组开出的曲目单,艺术档案室整理了上交所有登记在册的“中国作品录音库”。历来有着演绎中国音乐作品传统的上海交响乐团,自工部局时期以来,已演出收录过整整133首中国交响乐作品,显然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

经过比对,本次要出版的70部中国作品中,有31部在上交历史上有过录音。于是,上交组建了一支由指挥、演奏员、档案、录音师构成的团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审听历史录音。受制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加之部分作品年代久远,现场录音效果欠佳,无法达到音像出版的要求。目前计划只保留其中的25部。对此,余隆解释道,“纵然录音,尤其是现场录制的,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完美’,但这是一段历史,我们应当尊重历史,珍藏经典。”

这意味着余下的45部作品需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录制。作为整个工程的“指挥部”,上交的节目中心承担着拟定合同、制定排片计划,协调指挥、独奏,以及所有内外沟通的重责。

首当其冲的便是作品的版权问题。即使是对于有着丰富合集出版经验的上海音乐出版社来说,面对数量繁多、情况不一的作曲家群体,解决版权问题仍是一项细致、繁琐却不容小觑的工作。在近70位入选的作曲家中,除去已在音著协登记的,有超过三分之二者需要上海音乐出版社逐一联系、沟通、取得授权。尚能联系到作曲家本人拿到版权许可已经算是够幸运了,更多的则是“无处寻觅”,不见其踪影。如作曲家已故,两家单位只得联合发动所有身边关系,四处打听,为作品“寻主”。就像江定仙先生的《烟波江上》,经人“指路”,联系到武汉音乐学院,未果,又几经辗转方才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找到其家人。而这样的作品几乎占到了所有待录制总数的一半。

获得版权后,租谱问题又迎面而来。作曲家的谱子分散各处,其中相当一部分还签在海外的出版社。这要求上交谱务工作人员逐一确认后,再向海内外为数众多的出版社租谱。当然,整个过程势必会有无法预料的“小插曲”横生枝节。如谱务发现马水龙的《梆笛协奏曲》只有总谱没有独奏谱,并且老先生已经过世,家人也联系不上,作品同样未在音著协有过登记。法务建议,请主办方代为登记并支付相关费用。至于独奏谱,恐怕也只能劳烦谱务根据总谱自己“扒”下来。

而进展到录音现场,就该是舞台技术部精兵强将出马的时候了。上交85后录音师王鑫独自挑起70部作品的录音大任。每录一首新作品,他都会提前做足功课,研读总谱。大到作品风格、乐队编制,小到创作背景,甚至是诞生年代,都要仔细斟酌一番。

“现代一点的作品,我会选择颗粒感比较清晰的制式,出来的声音更实。而老一点的作品,我则会出于整体音响效果的考虑,去选择空间感强的制式。因为这样能够尽可能地显出历史的感觉,比较‘复古’。”王鑫的心里好似装着一个音控台,对于各种参数了然于胸。他透露,一首交响乐作品的录音平均会用到16-24个话筒,再根据不同指挥的个性要求做些调整。而当遇到一些音量较轻的独奏乐器,像是二胡、箫、笛子、双簧管这样的,还要他这个“救火队员”,临时布阵,补话筒点位。

现场录音完成,后期的编辑同样费工费时。王鑫需要把全场话筒收录到的各轨音频,逐一过滤,经过选材、剪辑,最后再进行缩混。让各条“单兵独斗”的声音,共同涌向一个整体,达到一种趋于平衡的状态。而这个过程通常就要耗费三到五个工作日。

密不透风的录音室里,各种先进、专业的设备为王鑫创造了一方属于他的交响天地,有时一待就是一整天。但王鑫却不觉辛苦,“上交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对我来说已经是谙熟于心了,但这次是乐团首次在自己的厅里做棚录,我一定要交出像样的作品才行。”

以“文化自信”对应时代课题

此次《中国交响七十年》的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交响乐团专门组建了联合工作组,早在去年就开始了前期筹备工作,各自分工、协同作业,并于2018春节前相继完成了曲目清单整理、组织专家评审等环节。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费维耀表示,中国交响乐已历经近九十年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回望历史,站在国际语境下,对中国交响音乐全面梳理、系统展示。对应“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中国交响70年》的出版不仅能弥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还将架构起中国交响乐的评判标准,推进交响曲的普及工作。我们希望《中国交响70年》的出版能使更多中国交响作品能得以传承,并以此建立权威版本,为这些作品的推广乃至走出国门奠定基础。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传承中国交响乐文脉 《中国交响七十年》将于明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