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上海新闻战线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附照片)

发布时间:2019-04-2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从去年8月份开始,上海新闻战线贯彻落实中央五部委的要求,积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写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为深入推进本市下一阶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前天,上海新闻战线召开座谈会,本市新闻工作者代表朱珉迕、缪克构、曹刚、徐喆、贾代腾飞、方翔、霍云、王海滨先后作交流发言。本报今刊出4位同志的发言,另外4位同志的发言见今日解放日报。

  下一步,上海新闻战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要求部署,大力发扬“走转改”精神,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接“地气” 冒“热气” 有“生气”

  文汇报总编辑助理、专刊部主任 缪克构

  在新闻领域,专业精神已经被稀释、被弱化,甚至被淡忘了一部分记者成了网络信息的下载者、统发稿的二传手、通讯员的“小跟班”。

  文风怎么改?就是要写真事、录真话、记真情,写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报道。

  在“走转改”活动中,文汇报率先启动,去年8月12日就推出《第一现场》专栏;8月17日,又推出《乡土中国》专栏和与之联动的《天下》专刊;8月24日,我们推出第三个专栏《蹲点日记》。在3个专栏中,《乡土中国》着力较多、走得最远,推出了“牵挂小餐桌”、“艰辛上学路”等受到读者欢迎的报道。今年3月份,我们又分三期12个版面,推出《乡土中国江汉平原一个村落的乡民口述史》,引起较大反响。

  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窗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耐人寻味的当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有宏大叙事、浅层描述,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今天,不管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报道的涉及面和质量远不能与之匹配,而呈现“三多”:记者们近的地方走得多,不费劲、容易采访的人和事写得多,浮光掠影、潦草粗率的文字多。

  我们深感“走转改”能够促使记者“接地气”,走得更远、关注得更广、写得更扎实而贴切。我们希望《乡土中国》这个栏目能够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之窗。

  2011年9月30日,新学期伊始,文汇报推出了一组《乡土中国牵挂小餐桌》的报道。一份权威的调研报告显示:在农村贫困学生中,每百人有12个生长迟缓,身高低于同龄城市孩子6至15厘米,营养严重不良是主因。为了做好这组报道,9月初,文汇报派出四路记者奔赴云南宁蒗、贵州罗甸、重庆开县、广西马山的贫困山区学校采访。每个记者花了一个星期甚至更多的时间,跟着贫困山区的孩子一起走4个小时去上学,一起在简陋的食堂吃饭,掌握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生动感人的报道。

  今年3月10日、20日、30日,我们在《乡土中国》专栏刊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维康数年来深入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落,采访26位乡民,以口述实录形式翔实报告当下农民“原生态”》的长篇报道,以及12位乡民的“口述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口述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老干部、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等。一些读者认为,这些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并对媒体朴实、扎实的作风和文风感到敬佩。

  关注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是媒体应尽的职责。今年,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那些同样接上“地气”、冒着“热气”、写出“生气”的调查报告和文章推荐给读者。

  培养队伍的专业精神

  所谓“专业精神”,不仅包括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包括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对自身职业所担当的社会责任极其出色的践行。在新闻领域,这样的专业精神如今也已经被稀释、被弱化,甚至被淡忘了一部分记者成了网络信息的下载者、统发稿的二传手、通讯员的“小跟班”。

  正因为此,今天重拾新闻的专业精神、敬畏记者的社会责任,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这也是我们将“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长期抓手而不是短期任务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的世博故事”报道,到2011年年初的“上海春早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再到去年8月份起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我们希望努力做好一个个系列产品,提升一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带动整个队伍。

  走到哪里?作风怎么转?文风怎么改?也就是“采什么”、“怎么采”、“怎么写”。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回答。采什么到基层去采不为人所熟知的甚至被遮蔽的“凡人善事”;怎么采到工作和生活的第一线去面对面、近距离采访;怎么写写真事、录真话、记真情,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又能以点带面,“拔出萝卜带出泥”,写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阶层的真实报告。

  拿《牵挂小餐桌》这组报道来说,由于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的介入与援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喝上了牛奶。在一片叫好声中,记者通过走基层采访发现,问题并非没有,由于很多孩子从小没喝过,肠胃不适应,喝了牛奶后拉肚子,就偷偷把牛奶倒掉了。探究这样的事实,就是希望能够引起决策层、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注意,寻找更加合适的方式实实在在帮助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德国《时代周报》的负责人最近谈到,很多德国年轻人看过网页后仍订阅纸质报刊,周报的发行量仍在增加,“现在的问题是人们每天获得的信息太多了,而真正知道的信息太少。”他预测:“以后人们将是每天在网页上看新闻,每周在印刷版杂志和报纸上看观点和深度内容,印刷媒体一定要有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观点才行!”联想到我们报纸所倡导的“智慧办报”理念,我觉得,“不仅帮助读者了解,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具体的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而且帮助读者提升解读天下事、身边事的智慧”尤为重要。在调查和探究的基础上,改进我们的写作,既有新闻的敏锐性,又有思想的厚重感,我们的解读才能更智慧,也更权威。

  车间婚纱照,记录爱和希望

  东方早报(博客,微博)摄影记者 贾代腾飞

  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没有深度;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今年2月14日,东方早报以5个版的篇幅,推出一组“走转改”报道《流水线上的婚纱照》。2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特别制作了8分钟的节目,转载了这组报道。腾讯网在首页转发,当天点击量超过4000万。我们感到,在日常新闻采访中,还原生活,呈现基层人民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理想追求,是媒体赢得受众,提升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这组报道的魅力所在。

  走到一线,还原真实生活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上海新闻战线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