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份防诈骗白皮书出炉:新型犯罪频发 诈骗模式因人而异
发布时间:2019-04-20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东方网记者刘理4月19日报道:“婚恋诈骗”“代购诈骗”“掮客诈骗”“税费诈骗”……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通讯愈加便捷、移动支付不断普及,生活中的诈骗手法花样百出、诈骗套路推陈出新,令人防不慎防……
今天下午,上海市杨浦检察院发布《上海杨浦诈骗类犯罪检察白皮书(2016-2018)》。据悉,这是全市首份诈骗类犯罪检察白皮书。记者获悉,近3年以来,杨浦区诈骗案件总量呈上升趋势,且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诈骗趋势:案件总量呈上升趋势
据《白皮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共受理诈骗类审查逮捕案件244件373人;受理诈骗类审查起诉案件224件331人。案件总量呈上升趋势,2017年较2016年总量基本持平并小幅回落,2018年受案数、人数激增,审查逮捕数较上年翻番,审查起诉数较上年增长约70%至80%。
检方表示,目前,诈骗类型案件往往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投资、购物、消费等,都可能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工具。因此,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从“单一型”发展成为分工合作严密、组织角色扮演的“组合拳”。
诈骗手法: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记者翻阅白皮书发现,据近3年来受理的诈骗类案件分析,传统诈骗手法有所升级,而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其中,传统诈骗手法有所升级。比如,街头诈骗已逐步发展为不同角色扮演的有预谋团伙性犯罪,碰瓷诈骗也由单一的行人讹诈机动车驾驶人向机动车驾驶人讹诈机动车驾驶人、乘客讹诈机动车营运人等多种方式转变,婚恋诈骗由现实接触后逐步骗取信任的递进式诈骗模式转为不需谋面的网络方式诈骗。
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据统计,套路贷”作为一种新型诈骗犯罪,犯罪分子利用现代社会融资渠道少、民众借贷需求高的情况,以民间借贷为幌子实施诈骗,且涉及车贷、房贷、裸贷等多种方式;文玩类诈骗利用投资者高价出售藏品的心理,虚抬藏品价格,骗取“鉴定费”、“展览展示费”、“委托销售费”等;更有所谓“解冻海外民族资产”、“玉石投资”、“保健品投资”等新型诈骗手段,利用被害人“小投入、大回报”的投机心理,大肆敛财。
受害者剖析:诈骗模式因人而异
据《白皮书》披露,被害人群体广泛,犯罪分子针对不同群体展开不同的诈骗模式。
比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实施保健品诈骗、旅游诈骗,针对年轻人婚恋交友需求实施婚恋诈骗,针对学生、求职者等实施学历诈骗、培训诈骗、招工诈骗,针对学生家长实施入学诈骗……
“总的来看,无论是哪一类诈骗,犯罪分子都会对诈骗对象投其所好,进而实施诈骗。”杨浦检察院副检察长欧阳昊表示。
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化和使用低龄化,很多未成年人也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欧阳昊表示,目前多发的套路贷案件中不少在校学生就被下圈套,遭遇所谓的免息贷款、低息贷款所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