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洪:人如其名,九十岁院士一生鞠躬尽瘁
发布时间:2018-06-0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苗洪:人如其名,九十岁院士一生鞠躬尽瘁
序言:鞠躬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内首例神经束路追踪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随后,鞠躬又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这一成果,让鞠躬在国际上享有了极高的声望。
《一》“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1991年,鞠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可就在这时,他却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因为我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有些同事就说,老鞠你到头了,就是最高荣誉了,那我想不对,我没有到头,我不能停在这了,要一辈子往上走的。”
在当时,脊髓损伤是战场和军事训练中常见多发伤,轻者运动受限,重者瘫痪,历来是各国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看着因脊柱损伤而瘫痪的人们,鞠躬心急如焚,他决定攻克这一难题。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鞠躬大胆创新,率先提出了“硬膜外减压治疗法”,这一治疗方案一经发表,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可让鞠躬没有想到的是,国外许多专家都不愿意做这样的手术。
2002年,鞠躬依托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脊髓损伤科,对30例最严重的全瘫患者实施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这30位患者,有的是伤后第二天接受手术,有的已经是伤后65天。按传统理念,他们已经无法再用双腿站立,可术后三个月,他们中80%的人都可以独立拄拐行走了。如今,仅昆明一地就有4000多位患者恢复了行走能力。这种创新方法的成功,成为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突破。
《二》1983年,还是副教授的鞠躬被教育部特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的培养上,鞠躬始终要求非常严格,甚至给研究生立下规矩:凡违背科研道德的一律开除。
“与真理为友”是鞠躬经常鼓励学生们的话,可他对学生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的创新思维让一代又一代学子受益。樊洪是鞠躬在2010年招收的研究生,博士毕业那年,鞠躬希望他能在脊髓损伤治疗上进一步创新。以前,鞠躬的手术是基于脊柱挫伤的情况,而这一次,樊洪要在病人脊柱完全断裂的情况下,恢复神经功能,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樊洪看来,脊柱断裂就相当于高速公路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深沟,两边的车辆都无法通行。为了寻找通车的方法,樊洪做了几十次的实验,可依然毫无结果,困顿之时,他想起了鞠躬常说的那句话: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
有一次樊洪做完实验已是深夜,本想着第二天把实验结果交给老师,可没想到鞠躬一直在门外静静地等着他。鞠躬把研究结果拿到办公室,办公桌后面就有一台显微镜,他会亲自地观察切片病理改变的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改变,指导学生科研工作下一步该怎么进行。
最后,樊洪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通过特殊的技术,给已经断裂的脊柱两端架上一座桥梁,让营养和神经通过,这一创新手段填补了国内神经解剖学的空白。当樊洪准备向科研机构提交论文时,他再一次领略到了鞠躬对科学的严谨,对学生的负责。“因为当时是在春节期间,我的论文在杂志社返修回来,需要我们修改,教授在大年三十都在帮我修改论文,后来甚至让我去他家里,他一个英文单词,一个英文单词地帮我改。”
最终,樊洪的论文发表在了英国的《脊髓》杂志上,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樊洪在研究室已经独当一面,成了鞠躬最得力的助手。
《三》在军校工作了65年,鞠躬荣获了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原第四军医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在从教65年的时间里,鞠躬带出了67名博士、65名硕士,还有不计其数的本科生,他的学生张旭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一年来,鞠躬把精力放在了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上,在依然复杂、繁重的工作里,他的生活却简单得像个孩子,他没有烟酒嗜好,每天回家听孙子弹钢琴就是他的享受。这架钢琴是鞠躬70岁生日时买的,本想着退休之后弥补一下年轻时的遗憾,可没有想到竟然闲置了20年。
“我哪有时间,我天天在教研室里头要做科学研究工作,没有时间,所以今年推明年,明年推后年,推到后来年纪大了,我说我抚琴叹气了,这一辈子我跟钢琴就没缘分了。”鞠躬常说,听听优美的钢琴曲,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一生很知足。而对于65年的从教经历,鞠躬谦逊地说,这一生无伟业,点燃一支烛光而已。
鞠躬院士在自传当中写道,坎坎坷坷一生,现在蜡炬已几乎成灰了,愿我国早日成为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土壤,愿我们世世代代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科学家的心声,也是他专注科研的严谨态度。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 苗洪:人如其名,九十岁院士一生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