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总目标30项任务!上海知产法院致力建设国际一流知产法院
发布时间:2019-04-12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东方网记者刘理4月11日报道:今天上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该院《关于建设国际一流知识产权法院的实施意见(2019-2021)》,明确5个方面总体目标和打造5个高地的30项主要任务,对上海知产法院建设国际一流知识产权法院,更好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服务保障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
记者了解到,《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知识产权法院这个长远目标,上海知产法院力争用三年时间,在专业化、智能化、国际化、权威性、影响力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公正专业审判高地、审判机制创新高地、司法智能运用高地、司法开放发展高地和审判人才建设高地,并且细化为30项具体任务,确保任务顺利推进和目标顺利实现。
那么,《实施意见》有哪些特色亮点?
记者注意到,上海知产法院在过去的四年里,始终是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在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例如,上海知产法院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在案件审理中为法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去年技术调查室共受理技术调查案件131件,完成技术咨询、保全、勘验、出庭412件次,分别较前年增长84.5%和36.4%,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的常态化运行,为技术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保障。特别是技术调查官参与案件审理,增强了技术事实查明的专业性、中立性和科学性。又如,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上海知产法院加强与行业组织、调解机构等的协调配合,完善诉前、诉中全流程调解机制,去年经双方当事人同意进入诉前调解的案件86件,调解成功34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到39.5%;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进入诉中委托调解的案件304件,调解成功123件,调解成功率达到40.46%。
上海知产法院院长陈亚娟告诉记者:“《实施意见》中,约2/3的内容和专业化审判密切相关。上海知产法院正致力于打造知识产权审判机制创新高地,在诉讼证据规则、侵权损害赔偿规则、案件审理程序规则等方面深化创新。比如说在建立诚信诉讼机制方面,将探索诚信诉讼告知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严重侵权记录、诉讼不诚信记录与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机制,形成联合惩戒,促进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记者发现,《实施意见》在法院发展的整体目标定位上,增加了“智能化”的要求,这里面又蕴含了什么样的考虑?陈亚娟院长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有很强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上海知产法院四年来已经在智能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从2015年10月起,上海知产法院在全院全面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四年来,共扫描案件14783件,321万余页,案件覆盖率基本达到100%。这就为真正实现诉讼电子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2016年4月18日起,上海知产法院开通了全国首个在审案件律师远程阅卷平台,案件代理律师可以进入互联网‘律师服务平台’申请查阅在办案件的材料。下一步,将重点打造推进‘互联网+诉讼’,强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运用,创新电子诉讼和智能辅助办案技术和机制,实现‘一网通办’或者‘最多跑一次’,以科技创新提升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效能,以审判智能化推动知识产权审判能力现代化。”
《实施意见》同时还明确要强化激励创新、保护竞争。提出要正确认识新技术、新业态对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新问题,充分利用法律手段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释放创新活力;要统筹兼顾保护权利和激励创新,以司法裁判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理念,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法治环境。记者了解到,自建院以来,上海知产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中,专利、计算机软件、技术秘密、技术合同等涉科技创新类案件一直占据一审收案数量九成,公正审理好技术类案件,就是对创新的直接保护和激励。
当然,《实施意见》也少不了“国际化”亮点。上海知产法院将继续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障科技创新研究(上海)基地和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交流(上海)基地,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疑难问题、前沿问题研究,加强与国内国际知识产权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智库,积极开展国际研讨、合作、交流活动,参与各种国际性平台对话。建院四年多来,已先后有40多批500余人次的国际组织、外国和港澳台地区的法院法官、律师协会、企业代表等到上海知产法院参观交流,同时,上海知产法院也应邀指派法官参加国际论坛、访问交流、为涉外知识产权培训班学员授课等,充分展示了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成就和良好形象。
“上海知产法院将牢牢把握政治站位、功能站位和工作站位,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瞄准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国际一流法院,努力当好新时代司法改革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陈亚娟院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