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民间博物馆的坚守 上海爷叔和他的“大上海1933”
发布时间:2019-04-09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 多伦路是上海有名的文化名人街,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在此进行过文学活动,写下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90年代末,经过修葺翻新,多伦路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海派人文风情,短短几百米的街道两边书屋、茶室林立,以独特的文博景观成为当时的“网红”景点。巅峰时,多伦路上曾汇聚了近三十家“民间收藏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但如今坚守者所剩无几,郭纯享和他的“大上海1933”博物馆便是其中之一。[!--empirenews.page--]| 郭纯享出生在上海,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家境贫困的他经常穿戴二手衣物,却由此对收集旧物产生了兴趣。收藏这条路,一走就是40年。 [!--empirenews.page--]| 在博物馆里,几十只“三五牌”台钟高挂在墙上。郭纯享把他的博物馆命名为“大上海1933”,原因之一是博物馆所在的楼建于1933年,此外,他认为上世纪3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迅猛,堪称是一个“黄金年代”。 [!--empirenews.page--]| 一位女士冒着大雨专程从静安区来到多伦路,把四只清朝的瓷碟买回家,如获至宝。部分博物馆的藏品是对外出售的,但郭纯享认为,买家之于藏品就如千里马之于伯乐,可遇不可求。[!--empirenews.page--]| 郭纯享对藏品如数家珍,这几只清朝的瓷碟,盘面上都写有一个汉字。“这是主人的姓氏,当时老百姓不富有,餐具互相借用,写上名字以防混淆。”郭纯享说,“比如这个碟子写了‘步’字,意思是布家的。” [!--empirenews.page--]| 每个走进博物馆的人,都会惊讶于郭纯享藏品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郭纯享没有精确计算过到底拥有多少藏品,“数十万件肯定是有的。” [!--empirenews.page--]| 每个角落都摆放着各种搪瓷杯、紫砂壶,旧路牌和民国时期的宣传画多到只能悬挂着。[!--empirenews.page--]| 走进大门能看到一个告示:本馆摄影拍照收费一元。郭纯享说这只是象征性的收费,多伦路游客来往频繁,即使参观拍照不付钱也无伤大雅。[!--empirenews.page--]| 博物馆的柜面上有许多小玩意儿,比如2003年抗击非典的纪念章。郭纯享常年征集收购,包括老地图、钱币、老报纸、老照片、宣传画、旧债券、像章印章等等。 [!--empirenews.page--]| 博物馆收集了一张早期的“治胖药”广告,当年社会上还没有“减肥药”的叫法。[!--empirenews.page--]| 手提马桶、靠背椅、四方桌……这些典型的上海家具也被郭纯享收集到博物馆,把面积仅80平米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empirenews.page--]| 秦怡、陈冲等电影明星的照片,或黑白或彩色,压在玻璃柜下。[!--empirenews.page--]| 打字机令人回想起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郭纯享告诉记者,博物馆利润不高,但幸亏房屋是自持的,“多伦路上有些古玩店、书店,因为不堪房租成本而关门了。” [!--empirenews.page--]| 博物馆收藏的老唱片,来参观的人群主要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把上海的文化和记忆传承下去,是郭纯享最大的心愿。[!--empirenews.page--]| 玻璃弹珠勾起“80后”的童年回忆。目前,郭纯享正逐步把部分精品运往青浦的金泽镇,今年五月,那里将开放一个以老上海器物展为主题的博物馆。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