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陈智胜:用中国创新赋能全球新药
发布时间:2019-04-04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现在我们平台上有205个项目,按照正常新药成功率将来可能会有25个新药上市进入商业化生产,预计未来每年将赋能合作伙伴的2至3个新药上市。”近日,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接受了上证报记者采访,向市场释放了药明生物赋能全球创新药研发的信心和实力。而如此高效赋能的奥秘则在于公司率先推出的“全球双厂生产”的商业策略。
可喜的是,药明生物赋能全球新药的背后,进一步折射出中国药审改革政策红利下,国内创新药研发正迎来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全球双厂生产”提速新药研发
在“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战略的推动下,药明生物2018年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据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进行中的综合项目数量从2017年末的161个增至2018年末的205个,临床后期(III期)项目数量从8个增至13个。新增综合项目高达超预期的57个,其中10个项目从全球同业转移至药明生物,彰显了公司行业领先的技术能力和高效的项目执行能力。
如何快速推进205个项目的研发进度以及商业化进程?陈智胜显得胸有成竹:“按照正常新药成功率估算,我们将来会有25个新药上市进入商业化生产,预计未来每年将赋能合作伙伴的2至3个新药上市。”据悉,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业界率先推出的“全球双厂生产”商业化策略,即客户可以选择药明生物位于中国、欧洲、美国的任意两个生产基地进行商业化生产,降低在两个供应商间进行技术转移的风险。
记者采访了解到,药明生物服务于全球220家客户,其中不少客户签订的合约是两个厂同时供应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放大产能。不同公司之间技术转移通常需要16至18个月,而药明生物通过“全球双厂生产”内部技术转移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并且可以根据客户对于产能的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和规模。
“全球双厂生产”策略很快受到市场青睐,目前爱尔兰的新厂已经签订高达10亿美元以上的合作订单。为推动“全球双厂生产”策略高效执行,2019年药明生物还将在全球扩建更多基地。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投建新技术和新平台。2018年8月,公司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双特异性抗体平台,目前已经与7家公司签了10个项目,每个项目合作总金额都高达上亿美元。
近日,药明生物获得欧盟EMA认证,为公司赋能全球新药再添新动能。陈智胜表示:“获得美国FDA和欧盟EMA双重认证,有助于增强客户对药明生物的信任感。基于这样的认可,我们加大投资会更有底气。从产业角度看,生物药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比化学药更复杂,我们获得FDA与EMA双重认证再次向业界证明,中国企业是可以做好生物药创新研发的。”
中国新药研发增势强劲
药明生物强大的创新赋能实力也折射出中国新药研发的强劲势头。
药明生物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5亿元,同比增长56.6%;实现净利润6.3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9.6%。作为拉动业务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北美、欧洲和中国三大市场的业务持续发力,分别保持41.5%、162.9%、77.5%的增速。
谈及中国市场的业绩驱动力,陈智胜表示:“新药审评审批速度加快是最大驱动因素。去年受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影响,很多公司与我们签订了新药合作项目。基于这两个因素,我们认为,今年中国市场业务依然会保持加速趋势,与药明生物合作要比自己创新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陈智胜进一步向记者透露了全球新药研发趋势,“目前全球约12%的生物药在药明生物平台上开发,相当于全球每8个生物药就有1个在药明生物平台上开发。除了热门的肿瘤、自身免疫系统领域以外,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发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CNS)用药。”可以预见,在全球创新药竞技中,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不容小觑。
“让百姓用得上新药,还要用得起新药。”这是药明生物赋能创新药的另一个初衷。如何解决用得起的问题?陈智胜认为,目前国内产业政策整体很支持生物药,主要瓶颈还在于支付能力。“如果生物药可以进入医保覆盖范围,肯定会极大地推动行业发展,进而迎来市场爆发。希望未来在中国药品销售排名前十榜单中,生物药可以占到一半。”
陈智胜告诉记者,药明生物正在通过不断创新技术扩大产能、降低成本。例如,将单抗表达量从2g/L至3g/L提升到10g/L至20g/L甚至更高,在超高效平台上实现批量生产等,成本自然就下降了,百姓对生物药的可及性也会大大提升。
陈智胜表示:“这也是我们希望国内企业与药明生物合作的原因之一。”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药明生物陈智胜:用中国创新赋能全球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