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最后的百年木质殿堂,有人却搭起“空中楼阁”
发布时间:2019-04-03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3日讯(记者金文兵)4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去年这个时候,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的一群年轻人,利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记录了汉口洪益巷28号一栋木质老房子的精美细节。其中精美雕饰的鹿首、狮首,令大家印象深刻。
搭建的“空中楼阁” 记者韩少斌 金文兵摄
4月2日,武汉人文网友韩少斌再次来到这里,却意外发现这里被人用木板搭起了“空中楼阁”——
精美鹿首深藏寻常民居里
4月2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穿过一扇普通的大门,就是一个空高10米以上的巷道;巷道两侧,巨大的础石上,立有8根直径约40厘米的圆形粗大木柱;有人借用这些木柱,搭起一个约8平方米的木板吊篮房。因上下都悬空,真的是一间“空中楼阁”。
韩少斌说,这栋房子是培心善堂旧址,是汉口地区,尤其是江汉区最后的、保存基本完好的木结构中式殿堂建筑。
这个院中,上世纪70年代被安置入住了几户人家。大家出于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对房屋进行了一定的改扩建。从去年4月至今,是谁在这一年时间里搭起这个阁楼?现场没人承认。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在“空中楼阁”背后、木柱与木梁之间,斜撑着一件鹿首状精美木雕——鹿口衔着仙草,鹿后腿强劲地抵住上方的粗达40-50厘米巨大方梁,而鹿眼中那透出的欢欣心情,哪怕离着几米距离,也能让人接收并感知得到。
鹿首 记者韩少斌 金文兵摄
韩少斌介绍,这种兽首木雕,名为雀替,也有人称为撑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往往成对出现,好像一对对天使的翅膀,在柱子上端舒展、张扬。
武汉民间学者刘谦定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上的纹饰,纹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件鹿首雀替,取其谐音“禄”,意为俸禄、爵位,寓意富贵有禄或高官厚禄;而狮首雀替,由一大一小两只狮子组成,寓意太师、少师,是中国传统寓意吉祥的纹样。
走进第三进院落,正面是一处阁楼,一块匾额挂在阁楣处。在三层如意斗拱,以及雕工精美的梁、枋的映衬下,这匾额略显斑驳、灰暗,匾上的题款已模糊,只有“留云”两个镏金大字,依然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激光扫描为精美雕饰留下3D影像
据悉,去年4月18日,在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王汗吾指导下,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青年分会技术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天成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们一起,使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对培心善堂旧址进行了测绘,对其中的鹿首、狮首、螭龙、云纹等精美雕饰,建立了3D(三维)影像。
漂亮的灵芝雕饰 记者韩少斌 金文兵摄
经民间专家田联申、袁厚翔、刘宝森、韩少斌等人考证,民国夏口县志记载:(培心善堂)“规模尤为阔大”“此本镇善堂之最著成效者”,其“创始同治五年(1866年),初在熊家巷……光绪十三年(1887年),迁移洪益巷内”。1881年,善堂开办培心义塾,后改名“培心学校”。该校办学方式先进,是汉口中式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之一。比如,《武汉市志·教育志》记载:“1909年春,为救济贫寒子弟失学计,在堂左侧构学舍一所,成立半日学堂”,让更多孩子有了半天学习的机会,这对贫寒子弟来说非常有价值。
1938年1月,上海孩子剧团来汉,就住在培心善堂的培心学校,邓颖超等人曾前往看望孩子们。1938年6月12日,中华木刻抗敌协会在这里成立。
专家们考察发现,整个培心善堂历经130多年历史风烟,大殿的梁柱基本上保存完好,古朴大方;额坊花板,雕花精美。从它的建筑结构、用料、装饰来看,基本可以断定:这是清中期三进院落式中国传统木结构殿堂建筑精品。
雕工精美的木制构件 记者韩少斌 金文兵摄
在武汉,百年老建筑比较多,但大多属于砖石结构。像这种木结构的百年殿堂式建筑,且规模宏大、基本保存完好的,在中南地区也屈指可数。它对研究武汉古代建筑史、武汉慈善史、武汉教育史、武汉抗战史,尤其是展示老汉口建筑多元文化的魅力,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人文价值。
【编辑:刘思】
(作者:金文兵)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汉口最后的百年木质殿堂,有人却搭起“空中楼阁”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