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技术网-河南网站建设-上海网站建设-SEO优化-网络营销-SEO三人行

  • 专注网站建设 服务热线: 13061801310

当前位置:我爱技术网 > 新闻信息 > 正文

“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们都很自豪”

发布时间:2019-04-01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们都很自豪”(一带一路·中国情缘)

“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们都很自豪”

蒙古国残疾儿童发展中心。本报记者 霍 文摄

  “我要一直和中国公司在一起”

  本报赴缅甸特派记者 孙广勇

  “感谢中国公司帮我学到本领。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哥哥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学到技能,将来也到中国公司工作。”

  “我对孩子说:不要有压力,今年再参加一次高考,一定能考上。姑妈做工,养活你和爷爷奶奶没问题。”本报记者在缅甸首都内比都见到特特汶时,她穿着缅甸传统的短衫和特敏,收拾得利利落落,稍显黝黑的脸庞显示出曾经的磨砺,但举手投足十分干练。

  谈起孩子,特特汶打开了话匣子。“她是我哥哥的女儿,很懂事。在内比都14中学读书,去年2月份参加的高考,但考试成绩不太好,因为孩子有心理压力,担心读书给我增加负担。”

  特特汶是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设立的伊江上游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伊江公司)的厨师,在内比都的公司总部做饭,负责几十名员工的伙食。此外,她还要照顾父母和哥哥的女儿。虽然特特汶进入伊江公司才6年,但与中国的渊源已有10多年。

  “2007年,葛洲坝集团在曼德勒承担耶涯水电站建设工程。我们全家10口人当时住在水电站附近,就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很艰苦。我在村里卖些小东西、打打零工。听说中国公司招工,我就去应聘,先是打扫卫生,后来在厨房帮厨。”

  “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琢磨做中国菜,慢慢地跟着中国厨师学会了一些。耶涯水电站建成后,公司在撤走前把我介绍给了伊江公司。我记得很清楚,我是2012年12月到的公司,因为很快就到新年领到了年终奖。”特特汶高兴地说,“那是我第一次拿到奖金,以前从没听说过。”

  经过近10年的工作,特特汶已经能做很多中国菜,深受同事们的喜爱。每到周末,经常有年轻同事来到厨房,向特特汶打听做什么好吃的,有的还跟着她学做中国菜。

  “公司把特特汶送到酒店接受培训,她自己也很勤奋,经常看网上的做菜视频,手艺很不错,有不少酒店要高薪聘请她呢。”伊江公司人资部工作人员李晓萍对记者说。

  当被问及会不会跳槽时,特特汶腼腆地笑了:“我要一直和中国公司在一起,不会到别的地方。”在伊江公司采访,记者能感受到中方员工与缅方员工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施工现场,大家都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分彼此。

  除了相互理解信任外,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更重要的是制度保障。公司按照当地法律保障缅籍员工的各项权利,除了社会保险外,还提供了当地公务员才享有的福利。“2017年我去医院做手术,社保报销20万缅币(1人民币约合26.37缅币),公司帮助了我15万缅币。这些保障平时感觉不到,但需要的时候真的很管用!”特特汶说。

  特特汶现在的工资是每月40万缅币,而父亲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每月的退休金才8万缅币。现在,父母都搬到了内比都,和特特汶一起生活。在伊江公司帮助下,特特汶把姐姐和妹妹也介绍到中资公司工作,一个在仰光,一个在内比都。每个周末,特特汶都为父母买米、买油,回家团聚。“靠自己的能力养活全家人,我很自豪。感谢中国公司帮我学到本领。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哥哥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学到技能,将来也到中国公司工作。”特特汶说。

  记者问特特汶最拿手的中国菜有哪些,特特汶谦虚地说:“大家吃得香的就是好菜,他们都喜欢我做的酸菜鱼、啤酒鸡、云南米线。”

  目前,伊江公司员工本地化比例接近70%,敏佐温也是本地员工之一。用在伊江公司工作几年的积蓄,敏佐温在内比都买了一块地,花了800万缅币盖起两层的楼房,下面是砖瓦结构,上面是木结构。

  敏佐温于2012年来到伊江公司,从普通技工干到汽车队长,目前负责管理内比都、仰光、密支那的公司车辆。“在中国公司工作几年后,缅籍员工不仅专业技术得到提高,还形成了很好的职业素养,严格执行公司规章制度。不等到所有乘车人系好安全带,敏佐温就不会发动汽车,无论对谁都能坚持原则。”李晓萍说。

  敏佐温、特特汶都是伊江公司优秀员工中的一员。公司每年都会评选优秀员工,并组织他们到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参观学习。在参观位于云南的水电站时,看着几个大型发电机组和巨型大坝,特特汶说:“缅甸很缺电,有的地方还在用蜡烛。我在缅甸只见过小型发电机组,希望建更多的水电站,不仅能照明,还能随时做饭。”

  “去广州的时候,看着那么多立交桥、那么璀璨的灯光,我都有点晕了,心想:开车会不会找不到路啊?希望有一天缅甸也像中国一样明亮,像中国一样有很多的高速公路。”敏佐温说,“感谢中国公司,正在帮助缅甸实现这些目标,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们都很自豪!”

  “如果可以,我会选择一直在中国企业工作”

  本报驻蒙古国记者 霍 文

  “家里有钱了,我又实现了一个愿望,就是带着家人到中国走走看看。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

  不久前,由中国中铁四局承建的中国政府援建项目——蒙古国残疾儿童发展中心正式移交。该项目位于乌兰巴托市巴音高勒区图拉河北侧,能同时为250名蒙古国残疾儿童提供疗养服务。

  几个月前,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中蒙两国工人正在为项目年底竣工做最后冲刺:室外,工人们正在铺路面沥青;室内,几位当地油漆工正在抓紧刷涂料。“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国师傅示范的工艺流程施工,确保装修质量达标。”项目班组长奥其尔姜苍·苏赫巴特尔提醒着他的同事们。

  苏赫巴特尔几乎每天都扎在工地上。他管理着20余名工人,还负责70余名各工种工人的协调工作。每天早晨一上班,他先给本班组的工人布置当天的施工任务,然后奔波于各个作业现场,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检查工人的操作是否规范,提醒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

  苏赫巴特尔今年44岁,中等身材,黝黑的脸庞上常常挂着腼腆的笑容。他出生在蒙古国巴彦洪格尔省嘎卢特县一个牧民家庭。小学六年级时,他们举家迁至乌兰巴托。初中毕业后,他便开始在乌兰巴托打零工。

  随着中蒙两国经贸合作往来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蒙古国市场,为当地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2002年,苏赫巴特尔找到一份中资企业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2016年中国援建蒙古国残疾儿童发展中心项目正式开工,苏赫巴特尔被派到了这个项目上工作。

转载请标注:我爱技术网——“在中国公司工作,我们都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