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第一妇科肿瘤的“咽喉” 上海专家大大提升患者缓解率、妊娠
发布时间:2019-03-28 | 发布者: 东东工作室 | 浏览次数: 次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7日电(记者 陈静)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偏于西化,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超过宫颈癌,成为上海发病率第一的妇科肿瘤,并有低龄化趋势。不少有生育需求的适龄女性因罹患子宫内膜癌,面临尴尬局面:是否保子宫?保子宫后能否生育?
记者27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领衔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创新解决方案、治疗措施,改变了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不理想的现状,大大提升了妊娠率,还降低了复发概率。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正帮助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困境。
从2013年起,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治疗就已写入国际指南,但经全球学者多年努力,子宫内膜癌的完全缓解率始终徘徊在70-80%,即使完全缓解的患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妊娠率也只有约30%。而辅助生育技术亦可能导致内膜病变复发。因此,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路上“拦路虎”多多。
陈晓军和她带领的子宫内膜病变多学科诊疗团队扫除了这一只只“拦路虎”,他们提出的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将疗效提升至95%以上,广获认可。该团队采用九宫格方法标记病灶部位,定点切除,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专利。针对治疗措施可能诱导病变复发的难题,该团队采取采用包括低剂量孕激素连续应用以及曼月乐环带环促排卵措施后,将妊娠率提升至53%,复发概率同时降低。
通过对2013-2018年在该院接受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保育治疗患者的统计分析,患者有效缓解率达95.7-97.4%,高于文献报道的70%-80%;在该院生殖中心辅助治疗患者妊娠率达53.8%,同样高于文献报道的30%-40%。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医院院长徐丛剑对记者表示:“对于子宫内膜癌病人的保育治疗来说,这样的成效具有里程碑意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子宫内膜病变背后隐藏着卵巢功能失调及机体内分泌代谢障碍等复杂的病因。能否保留生育功能,对患者的精准评估至关重要,非单一科室可以解决问题。因此,患者往往需要在各个科室间来回奔波。2011年开始,陈晓军逐步建立了一支涵盖妇科肿瘤、妇科病理学、影像学等多个科室的诊疗团队,为精准诊疗创造条件。
对于子宫内膜病变保育治疗患者,实现病变的缓解仅仅走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如没有医生的帮助,自然怀孕的几率低之又低。即使在完成生育后,如不采取预防措施,内膜病变又很可能会卷土重来。诊疗团队为患者建立了微信群。医生24小时在线,随时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答疑解惑。在微信群里,每天都上演着希望与感动,鼓励与支持,理解与信任的故事。常有患者说,到了这个微信群就找到了组织,就有了无穷的信心走这条坎坷之路。
据了解,诊刮是诊断内膜疾病的最常用方法,但往往给患者带来剧痛,反复诊刮不仅让患者苦不堪言,还会导致正常内膜过度损伤。陈晓军注意到,国际上在20年前已采用创伤极小的子宫内膜吸取活检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一线筛查方式,但国内却并未惠及患者。
团队结合自身研究结果,推广子宫内膜吸取活检技术,用于一线筛查。该技术可明显减少患者痛苦,费用低廉,手术时间短, 总体诊断符合率85.7%,其中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敏感度达到100%。如今,这项技术已推广至泛长三角地区的12家妇幼保健院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造福了众多患者,还推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手段的提高,
针对目前国内对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重视不足、疗效不显著的现状,团队义无反顾地承担期自身的学术与社会责任,以临床工作为基础,建立起了“子宫内膜病变筛查流程”、“子宫内膜病变评估和治疗策略”、“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系统”等一系列内膜病变诊治的红房子规范。